浙江在线06月05日讯 7926处,这是衢州不可移动文物数量的最新普查数据。
4年多的时光里,135名文物普查人员肩负“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神圣使命,跋涉在高山平原,游走在古村老街,摩挲历史的脚印,于衢州大地追溯远古的遗迹,在荒僻乡野之间寻觅历史的瑰宝。
寻找与守望,这是属于全体衢州人的精神回归旅途,站在残存的文明遗迹面前,“我从哪里来”的追问一遍遍响彻心扉。
在迎候6月9日第7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的时刻,我们将目光投向首度公开的《衢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进而走近触摸那些踽踽独行的文物遗产:
那是老宅门,老水井,老廊桥,老寺院……那是记忆中故乡的原风景———你若安在,便是温暖。
衢州“三普”成果: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926处
“司机头一天就告诉我,岭洋乡政府去白岩村坐车需要2个多小时,要爬百座山走过千道弯,让我有心理准备……”这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期间,衢江区文物普查队员雷文伟写下的一段日记。
事实上,自2007年9月开始的衢州市“三普”,是新中国成立后衢州市进行的最大规模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调查工作。和前两次文物普查相比,乡土建筑、工业遗产、文化景观等新增文化遗产类型,在此次普查中得到充分重视。
市文广局文物处副处长张昇表示,本次普查采用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使普查的覆盖率和完成率大大提高,增加了“新发现”的几率。调查期间,普查队员共走访了全市107个乡镇、2388个行政村、9762个自然村,行政村普查覆盖率为100%,自然村普查覆盖率为98.6%。
张昇介绍,为期4年多的衢州市“三普”工作按照普查准备、调查登记、数据处理、分析发布、总结表彰5个阶段进行,于2011年12月正式收官。
据《衢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披露,“三普”期间,衢州市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7926处,其中复查不可移动文物779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7147处,占到了总量的90.17%。另登记消失不可移动文物47处。
而在登录的7926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最多的古建筑类,有4667处;其次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有2537处;古墓葬类337处;古遗址类329处,石窟寺及石刻类48处,其它类8处。
进一步对比县域数据,可以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最多的是江山,有2063处,其次是龙游和柯城、衢江。而从类别比较,古遗址类最多前三位依次是龙游、江山、衢江;古墓葬类最多的前三位依次是衢江、江山、柯城;古建筑类中,龙游和江山并列第一,其次是柯城和衢江;石窟寺及石刻类中,开化县发现数量最多;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中,常山县数量发现最多。
普查发现,登录的7926处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现状亟待关注。其中,保存状况为“好”的,仅为340处,占比为4.29%;保存“较好”的占比例为49.74%;保存“一般”的占比例为36.39%;保存“较差”的占比例为7.85%;保存“差”的占比例为1.74%。
“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较为全面系统地摸清了衢州的不可移动文物家底。”张昇表示,衢州“三普”的成果已制作成电子地图等数据库,为今后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了依据。
据介绍,经过整理、分析、研究,衢州市共从7926处不可移动文物中遴选了16处推荐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荐了60处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53处已于2011年1月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3处被核定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普”重要发现展示
衢州市“三普”期间,普查人员记载了不少令人叹为观止的新发现,其中416处被列为衢州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重要文物。
这些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承载的是衢州人的历史记忆,吟唱的是三衢大地风华绝代的昨夜一梦,经市文广局文物处授权,记者带领读者一起去先睹为快———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衢州文化遗产家族新成员。
“达源号”钱庄讲述衢商传奇
衢城水亭门街区,自古是商贾繁盛之地,码头上船帆猎猎,街巷上招牌鳞次栉比。“达源号”钱庄便是这样一处隐匿其中、尘封已久的商号传奇。
这座建筑规模宏大,用材粗壮、平面布局独特,所用墙砖均用厚重的城墙砖实砌而成,各单体建筑间以高大的封火墙隔断,内部密室、暗室众多。大门上方的砖雕钱纹图案和残存黑漆字匾“达源号”,透露出这里的钱庄身世。
专家考证,“达源号”钱庄由四组建筑组成,整体建筑面积1076.64平方米,现分割为多座民居。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平面呈“日”字形,前后二进二天井,为前厅后楼格局。前厅坐西朝东面阔五开间,为三明二暗格局。后进为四合院式五开间二层楼,前楼为三明二暗格局,后楼面阔五开间,二层单坡顶,为四暗一明格局。
由于该建筑对研究衢州地区古代历史、文化、经济及建筑的发展和变化具有较高文物价值。2011年1月,该建筑被直接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衢江区银矿遗址沉睡千年的“白银谷”
衢江区境内的苍茫群山之间,闪落着不少银矿遗址。其中较为典型的便属湖南镇湖南村项家自然村的银矿群,总数近百个,分布面积约为160万平方米。
史料记载,衢江区自唐代开始开采银矿,此后时开时禁。“三普”期间,普查队员在这里仔细勘测了部分矿洞遗址。其中1号洞坐东南朝西北,洞口高约2米,洞内高约3米,往东南面延伸约10米,往东北面延伸约10米;2号洞坐南朝北,深约40米,洞内约有4至6个小洞。整个矿区洞穴连洞穴,形制复杂。
专家认为,这片保存较好的矿洞是浙江开采年代较早的银矿遗址之一,对研究我国银矿开采与冶炼技术发展历史具有重要考古价值。2011年1月,该处矿洞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柯城麻蓬天主堂跨越百年的信仰传承
位于柯城区石梁镇的麻蓬村,是一个具有270多年历史的天主教教徒聚居村。金庸在石梁求学期间,对这里的习武强身之风印象颇深。他在日后创作的武侠小说《碧血剑》中,对此有过专门描述。“三普”期间,麻蓬村的天主教堂吸引了普查队员的注意。
史料记载,麻蓬教堂最早建于清道光年间,后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建新堂,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建大厅及楼屋一座。现存的教堂建于民国元年,当时还附建了神父住宅、修女住宅、培信小学、育婴室等建筑。
有百年历史的麻蓬天主教堂建筑坐西朝东,面宽三间15.6米,进深九间37.3米,总面积537平方米,为硬山顶,凸字型构造。正门设在建筑的东端,门面为四柱牌坊式,四根柱头直冲山墙之上。普查队员还在教堂附近发现了刻有外文的教士墓地。鉴于其特殊的宗教文化,该教堂于2011年1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山县前粮仓群红色年代的丰收记忆
江山双塔街道的原县前粮站内,立着两排8座大粮仓,这片建于新中国初期的粮仓群此番也通过“三普”列入省级文保单位名录。
市文广局文物处吴吉培表示,“三普”将文物年代定位于1978年前,就是提醒人们,越是近代的文物越容易被忽视而流逝。
江山县前粮仓群的粮仓,均为圆柱形,内径8米,内高7.3米,墙体厚0.4米,用夯土夯筑,屋顶为攒尖式,阴阳合瓦。外侧墙体主要为白色,底端为黑色,中部偏上部分开有两个窗,整体造型美观。
专家评价,完美应用圆弧结构,又结合了古建筑典型元素的特色粮仓在浙西地区已属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保存价值。该处文物于2011年1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图片由衢州市文广局提供
- 【喜迎省党代会】衢州老街新曲:掸落尘埃更光鲜
- 环保倒逼转型升级 衢州走出绿色发展新道路
- 去年衢州环境质量以良为主 10月1日起公布PM2.5数据
- 衢州耄耋老党员毕密增 自掏腰包献爱心
- 第25个世界无烟日 衢州命名表彰33家“无烟单位”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