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22000元左右,眼下下姜村还只有8546元,离目标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我们要努力干,加紧干。
——下姜村党总支书记杨红马
浙江在线06月07日讯
从淳安县城出发,经过1个半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枫树岭镇下姜村。
下姜村是三任省委书记的基层联系点。十几年来,习近平、张德江、赵洪祝多次来此蹲点调研,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共同谋划发展良策。
省党代会召开的第一天,村里20多名党员围坐在村委会的聊天室里,一起通过电视收看党代会直播。
“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收看,这是一件大事。”75岁的老党员姜承宋说,他想了解一下省里对农民、农村有什么好的优惠政策。
当了28年下姜村党支部书记、去年才卸任的姜银祥边看边记,写满了整整5页。
“从‘八八战略’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每一届党代会的关键词都能在我们村里得到生动的体现,今天的大会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我备受鼓舞,作为一名党员,今后我要带头优化产业结构,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农民纯收入5年翻一番
青山绿水间的下姜村,入眼的是清一色的白墙青瓦,显得清爽质朴、小巧精致。
“以前的下姜村可不是这个样子。”姜银祥说,过去下姜村是出了名的穷。
这个始建于宋末元初的村庄,四周都是大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在2001年之前,连一条水泥路都没有。
2003年4月2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到下姜村,姜银祥掏出笔记本准备汇报村里的情况,习近平摆摆手,笑着说,农村干部有话就照直说,说自己最熟悉的东西,不要照本子读。
“那我就直说了,村里想发展效益农业,可是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不知怎么办好。”让姜银祥没有想到的是,当天省里有关部门就为下姜村落实了科技特派员,一周后特派员到位时,还带来了15万元资金,发展起一片500多亩的黄栀子药材基地,成为如今下姜村中药材基地的雏形。
姜银祥说,2003年到2010年是下姜发展最快的7年,“村里新建了100多幢新房子,差不多每5户里就有1户盖了新房。”
2011年,下姜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989.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46元,这两个数字,分别是2005年的5倍和2倍,位居淳安县中上水平。
老百姓不愿干的,党员带头干
从2001年开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帮扶下,下姜村发展了毛竹、中药材、养蚕、茶叶四大支柱产业。下姜村现任党总支书记杨红马说,5~10年里,村里将建成220亩的葡萄园、150亩草莓园、100多亩老桑园。
“按最保守的亩产值来计,葡萄园的葡萄全部产出后,村民人均可以增收500~1000元,这还不包括葡萄大观园带来的乡村旅游收入。”
今年2月底,赵洪祝在下姜村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时,特意参观了葡萄园。他对下姜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做法表示肯定。
赵洪祝对村干部说,村里土地不多,更要发挥最大效益,要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并与“农家乐”旅游结合起来,起到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作用。
正如赵洪祝期望的那样,去年,下姜村的农家乐已经开始起步,“原本想先搞五六户,结果因为大家担心赚不到钱,只办起来3户。”
63岁的姜祖海是第一个响应的,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村里的传统,老百姓不愿意干的,党员要带头。
变美的不仅是村容村貌
在杨红马的办公室里,有一本厚厚的“下姜村村庄整治规划”,里面不仅有远景规划,还详细地给村里每一幢需要整治的房屋拍了照片,列出整治重点和完成效果。
这是中国美院给下姜村做的整体设计——由一个艺术院校给一个村庄做设计,也算是凤毛麟角了。
如果说,2010年之前下姜村一门心思发展经济,那么这两年,富裕起来的下姜人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让村庄变美的事业中。
除了将在今年6月底完成的村庄整治之外,下姜村还把最初那条水泥路,改造成了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的“文艺路”,机耕路也变成了3.67公里长、3米宽的水泥路。
变美的不仅是村容村貌,这几年村民的生活习惯也变了。
杨红马指着从村中间蜿蜒而过的风林港溪说,1100米的护村防洪堤建好五六年了,一开始常有人往溪里倒垃圾,去年村里给防洪堤加装了漂亮的护栏,又在浅水区做了小景,开始还想着要不要竖块“禁止倾倒垃圾”的牌子,结果牌子还没有竖起来,村里人乱到垃圾的习惯就自动改掉了,“看着村子变得这么美,谁也舍不得破坏。”
在下姜村村头,有一块巨石雕塑,那是中国美院教授韩天雍的作品,当他完成创作之后,用全部稿费购置了图书,捐赠给了下姜村的山区小学。
这件事对下姜村人触动很大。如今,只要看到有人在路边等车,下姜村村民都会主动停下来问:“要不要搭顺风车?”而在通往淳安县城、有180多个弯道的淳杨公路上,听说有车抛锚,下姜人也会尽可能地提供帮助。
谈钱?在下姜,没听过帮忙是要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