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难倒回,空间已破碎……是我一生难忘的美丽回忆”,《广岛之恋》的这一段歌词,也许是对生态环境最好的诠释――一个地方的水、空气、土壤一旦遭到污染,很可能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回不到原点。如果这样,那些绿水青山就只能是一生之中最难忘的美丽回忆了。
在之前的半个多月时间内,由新华网浙江频道全程参与报道的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生态文明在浙江”大型新闻行动,走遍了浙江省内11个地市,行程3000多公里。这段时间下来,现在又正值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浙江不一定非得走“先污染后治理”这条路。
按照这一路的感受,我暂且把浙江省的11个地市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治理类”,包括杭州、绍兴、金华、舟山、宁波、嘉兴、台州、温州等;第二类则是“保护类”,包括衢州、丽水、湖州等。比如温州是在母亲河温瑞塘河被污染过后,要在“十二五”期间重新消灭劣五类水;再比如嘉兴,为了应对“交接断面水质不达标”,将在“十二五”期间重新规划嘉兴水系,以改善水质;还有舟山,在舟山渔场的大黄鱼和曼氏无针乌贼几乎灭绝之后,再增殖放流,已连续8年往大海里投了8亿多鱼苗,今年还将为此投入1000万元。
杭州、宁波、温州等“治理类”地区,和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发达国家,之前走的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现在这些地区都在全力重建或者恢复原有生态环境。相比较而言,衢州、丽水、湖州等“保护类”地区,原有的生态环境还未遭到破坏,现在这些地区都在努力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又把优良的环境留给下一代,这就是所谓的可持续发展。
以水环境为例,绍兴、温州等城市现在要花相当大的力气想要争取达到三类或者四类水标准,但是这在衢州就压根不是个问题,因为衢州现在大部分的地表水都已经是一类或者二类水了。假如一切可以重来,像绍兴、温州等城市也许不需要花那么多精力来恢复水环境,只要保护好原来的水就可以了。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很有可能是不可逆的,而且就算可以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那也要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一般来说,如果污染了20年,那么治污至少要花费40年。
有人说,“先污染后治理”是因为某个地区要发展,“先发展”导致的“先污染”。看看丽水的空气和水,也许你就不会那么想了。据丽水市副市长任淑女说,现在丽水的生态就是生产力,也就是说通过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在生态经济中实现发展。比如,丽水现在大力发展的有机绿色食品,同样是大米,超市里一般的大米不过每公斤10元,但是丽水生产的原生态大米则可以卖到每公斤100元。这是因为丽水生产的原生态大米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长,并且不施化肥、农药。“技术可以学习,管理可以引进,但良好的生态环境学不走、搬不去”,这也就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的含义所在。
还有人说,生态农业和旅游业本身就需要良好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污染,但是某些地区的支柱行业是医化、印染等行业,本身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那怎么办?这就像拉卡拉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孙陶然的经典语录:“人生的关键在于认真打好每一副牌,牌好的时候尽可能赢,牌差的时候尽可能少输。”如果一定要发展某些行业,那么尽量使他们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这里,台州的医化行业,给出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十一五”以来,台州从空间布局、产品结构、企业结构3个层面推进医化行业转型升级,医化企业数从2000余家整合提升到目前不到200家,在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的同时实现医化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长70%以上,年利润率保持11%以上。2011年,台州医化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8.73亿元,比2010年增长14.6%。整个“十一五”时期,台州的COD、二氧化硫削减率分别累计达到17.35%和19.01%,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到浙江省最低的0.53吨标煤。与此同时,GDP实现了年均11.9%的高速增长。
台州用事实证明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可以实现的,用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以及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环保手段倒逼产业升级、工业转型,将使城市和产业同时受益。
因此,我最后还是重申,浙江不一定非要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所幸的是,浙江人早就意识到环境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所幸原有的生态系统还没被破坏到无法恢复,所幸浙江省许多城市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水质不再恶化”的目标。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相信经过一番新的“生态文明在浙江”的洗礼,浙江还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