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07日讯 作为史上第一次书画与玉雕的合璧展览,“千年一脉——西湖十景书画玉雕名家作品展”把自己离开杭州的第一站献给了钱江上游的衢州。十件书画,七十件玉雕,在雨丝摇曳的6月里,娴静地候在小西门下爬满岁月藤蔓的衢州书院里,恭迎着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品鉴。为了这一刻,它们等了五个“千年”。
西湖十景:千年的遗产
本次主打的十件书画与十件玉雕都是以“西湖十景”为创作对象的。西湖十景指的是十处形成于南宋,距今已千年的古代西湖胜景,包括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谈到创作的缘由,杭州市艺术品经营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源说:“去年6月24日,西湖正式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这是西湖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全体浙江人的一件喜事。”他认为,西湖是江南传统文化千年来繁荣昌盛与自强不息的一个缩影,因此以之为对象,进行创作再合适不过了。“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邀请这些国画大师与玉雕大师创作就是希望向传统致敬。”
浙派丹青:千年的艺术
参展十件书画作品的作者全部是位于杭州的中国美院的教授:吴山明、孔仲起、曾宓、姜宝林、卓鹤君、王赞、尉晓榕、何加林、张谷旻、张捷、林海钟。公元1132年,南宋翰林图画院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大批南渡的画师加入,他们孕育了浙派绘画的雏形。到了明代,浙派绘画正式形成,并开始主宰当时中国的画坛。而这十位大师秉承的正是浙派绘画温润、含蓄、古朴的风格,并加入了自身的个性与时代创新,使得作品古今结合,更符合当代审美。
王源分析了尉晓榕的《断桥残雪》:“他突破了传统构图局限,将断桥直接作为画面的主体。以往雪是白色的,而他的作品里雪是灰色的,和当代人看见的更像了。”至于何加林的《花港观鱼》,王源说:“画有种青花瓷的神韵,而人物造型是上世纪50年代的,这就好像截取了一个时间片段,十分巧妙。”
本次特地来到衢州的画家张谷旻创作的是《三潭印月》,身为杭州人的他自小在西湖边长大,对西湖有份特殊的爱。“我这幅《三潭印月》描绘的是通过小瀛洲向湖面望去的场景,湖中有三塔,塔间有月亮倒影。为了画此场景,我取过三个景,发现这个是最佳的。”他表示,自己注重的是笔墨处理上的含蓄、苍润,组合上的整体感。
和田美玉:千年的瑰宝
本次参照的玉雕全部取材于和田玉。作为活动的策划人之一,杭州天和文化传播的董事长陈海路说:“历史上,每个时期的玉都会留下那个时代的印记,既有体现人们对图腾、宗教崇拜的文化内涵,也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求财祈福的吉祥图式。例如依循儒家的天人观,孔子就对君子定义做出‘君子比德于玉焉’的论述。”他说,和田玉获得中国玉石王者
地位也是在一千年前的宋代。“办展览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广玉文化。我去过一些地方,发现爱玉的人非常多,但很多走的路子不对,赏玩得不够地道,而市场也鱼龙混杂。所以我希望通过衢州书院这样的平台将各地的玉石市场都规范化起来。”
苏帮良工:千年的技艺
所有参展的玉雕作品,均出自苏州玉雕界的十位大师:杨曦、蒋喜、瞿利军、葛洪、吴金星、赵显志、范同生、曹杨、唐伟琪、李剑之手。据陈海路介绍,苏州制玉自古闻名,北宋时,朝廷在苏州设立造作局,是为苏帮玉雕形成流派的先声;明清时,苏州的玉雕达到高峰。本次十位苏州玉雕名家以和田籽玉为材,以西湖十景为蓝本,精心设计、精心雕琢的色白质润的十块玉牌,以其独特的雕刻语言和简约洗练的艺术表现手法,勾勒出如诗似画般的人间仙境,虽不施丹青却显华彩。
苏州玉雕界的泰斗杨曦本次来到衢州,他告诉记者,玉雕比起绘画难度大了许多,“我们要在很小的面积里,通过线条与凹凸来表现西湖的景致。”杨曦认为,最难的要数设计,“我创作的是《柳浪闻莺》,‘柳浪’好表达,但‘闻莺’呢?于是我就在画面里添加了一个仕女,正在愉快地拨着柳条寻找黄莺。”他表示,用的正是婉转的手法。
创作《苏堤春晓》的范同生正是因为十年前与爱人在苏堤留下过美好的回忆,而将苏堤创作得颇有意境,“其实玉雕是抽象容易实景难啊,特别是实景里的意境。”
同样为了创作《三潭印月》,李剑特地来到西湖畔小住,感受了那种自然与人文的独特结合。
南孔圣地:千年的古城
虽然几位苏州的玉雕大师之前都未来过衢州,但都曾听说过南宗孔庙与围棋圣地烂柯山。杨曦说:“这次最大的感受,是觉得衢州的城墙以及民居建筑与苏州很像。”他从中感受到衢州也是个有着深厚底蕴的城市。
对于衢州文化产业,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像衢州现在比较热的黄龙玉需要更多的历史沉淀,才能做成一种文化。而对于根雕我更欣赏,它的塑感更强,需要较深的美术功底。”至于如何形成文化产业的氛围,杨曦说:“比如苏州的玉雕在2002年前很少人了解。但是近年来百姓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媒体,通过活动一点点了解了玉雕是我们苏州的瑰宝,提到‘苏帮玉雕’他们都有一种自豪感。而且这个概念有延续性,对将来的推广和收藏都有好处。”
几位书画玉雕大师在谈话中都表示,希望能够再来衢州,“希望能够把南孔、烂柯山、江郎山、衢州三怪等元素融到将来的作品里。”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