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天天报
·更强更富更和谐 浙江再次扬帆驶向五年新征程
·从最美司机吴斌说开去 省党代表热议浙江价值观
·先锋性、凝聚力、精神气 党建是浙江发展的第一基石
·"三个浙江"、"三个强省"描绘未来五年美好发展蓝图
最新动态
·中共浙江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赵洪祝同志简历
·夏宝龙同志简历
·李强同志简历
·任泽民同志简历
·王辉忠同志简历
·黄坤明同志简历
·葛慧君同志简历
图说党代会
大学生代表畅谈人生观言犹未尽
热烈鼓掌
珍贵留影
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参加选举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省十三次党代会 > 媒体聚焦 正文
赵洪祝:努力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

  最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根据中央“三步走”战略部署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要求,适应浙江发展阶段的新变化,顺应浙江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确立了努力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奋斗目标。这是新一届省委在历届省委工作基础上,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观在浙江具体实践的庄严承诺,是“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深化和发展,是浙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全省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牢把握省党代会确定的这一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历史方位,肩负时代重任,深刻认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丰富内涵、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在新的起点上奋力开启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新征程,以科学发展的新成效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努力把浙江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一、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学说的基本要义,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一以贯之的目标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和不断提升,特别是两者的和谐统一和协调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223页),“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86页)。这种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首先要求“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08页),“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368页);这种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其次是人们身心的改变,“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494页),从而实现“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368页)。马克思强调,“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95页),“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273页)。恩格斯指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实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32页),它“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3页)。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的才能的实际发展引起的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330页)。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未来的社会物质财富将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将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我们党对此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和实践。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前夕就明确指出:“我们中国是处在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情况中。在革命胜利以后,我们的任务主要地就是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毛泽东文艺论集》第129页)。1954年,他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宣告,我们的总任务就是要“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33页)。他还强调:“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04页)。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同志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命题,并构想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2页)。”为此,他明确提出,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8页)”。他还特别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

  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突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他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他强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强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30年来,我们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面向未来,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综上所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基础上,我们所要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既要促进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也要推动人的大解放、大发展,努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文明更为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二、建设现代化浙江的核心要义是实现全省人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当前的浙江,已经胜利完成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基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目标,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与全面小康社会相比,建设现代化浙江的要求更高、更全面,内涵更深、更丰富,任务更重、更艰巨,其核心要义就是实现全省人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

  实现全省人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贯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社会活动各环节,体现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各方面。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而言,我们所说的物质富裕,就是要使城乡居民就业比较充分,收入普遍提高,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完全消除,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臻完善,人人享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我们所说的精神富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治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项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过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

  这一目标追求着眼于哲学的高度,概括了物质和精神两个社会生产生活最基本的层面,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扎实推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创造更加丰裕的物质财富,又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努力创造更加丰富的精神财富,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人与社会和谐相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一目标追求立足于富民的广度,强调富民不仅要做到物质上富裕,而且要做到精神上富有,贯穿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民生优先,既要围绕物质富裕惠民生,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加大民生领域财政投入,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难有所助;又要围绕精神富有惠民生,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心愉悦,过上健康和谐的幸福生活。

  这一目标追求致力于覆盖的程度,最终要实现的是全省人民物质上共同富裕、精神上共同富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强调共建共享和全民普惠,既要保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注重先富带后富,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加快提高居民收入,积极探索促进居民财产增值保值方式,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改善低收入群众生活,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既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和先进模范人物示范作用,又要着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素养,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教育、引导和带领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实现全省人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既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坚持统筹规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扎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三、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具有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把“富民强省”放在首位,大力弘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与时俱进地提高富民标准,前任给后任打基础,一任接着一任干,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走出了一条“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藏富于民”的特色道路,浙江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浙江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前,浙江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省份,实现温饱是广大人民群众最操劳的生计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省委、省政府确立富民强省的目标,强调“小河有水大河满”,引导全省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和加快培育商品市场,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84年,全省农产品供给长期短缺局面得以改变。1985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比1978年翻了近一番和增长了1.6倍;大多数县市普及初等教育,“五讲四美三热爱”深入人心。大致在那个时候,就全省总体而言,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末,浙江如期实现总体小康,全省人民过上了比较殷实的生活。省委、省政府坚持富民强省的目标取向不动摇,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城乡居民收入与全省经济实现了同步快速增长。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文化大省、依法治省等战略,浙江成为全国发展最快、协调性最好、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按照《全国小康生活水平基本标准》,到1995年,我省总体小康的实现程度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总体小康;1999年,我省总体小康实现程度达到100%,率先完全实现总体小康的目标。

  新世纪头十年,浙江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不断丰富和完善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的以富民强省为目标取向的发展战略,先后作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省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省份之一。从全国和我省的指标体系看,浙江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按省定评价指数连续两年达到95%以上,按国家评价指数连续3年达到90%以上,这表明浙江已经基本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

  从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富民强省”自始至终贯穿着浙江现代化进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可以说,浙江的改革开放史,就是持续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富民强省的历史。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不仅具备坚实基础,而且具有诸多有利条件。

  首先,科学发展观已经深入人心,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提供了最根本的思想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浙江经济社会开始步入科学发展轨道。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浙江科学发展总水平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均居全国各省区市第4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天津,2011年的报告进一步显示浙江GDP质量指数居北京、上海之后位列全国省区市第3位。

  其次,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的持续快速发展,浙江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这十多年来,我省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万亿、2万亿、3万亿元大关。201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8000元,按平均汇率计算超过9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9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3071元,成为全国首个农民收入跨万元、城镇居民收入跨3万元的省区,分别连续11年和27年居各省区首位;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7:1,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4.6%和37.6%,进入相对富裕和比较均衡状态。

  第三,经过持续12年的文化大省建设,全社会的文明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性、普惠性不断增强,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多年居全国省区市首位,入选国家级博物馆数量居省区市首位。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竞争优势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浙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江郎山和杭州西湖分别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居省区市首位。

  第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不断加强,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明显提高。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进行的综合评价,浙江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位居省区第1位。率先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和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7%。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基本实现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人均期望寿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率连续8年保持在较高水平,被认为是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公民权益保障和实现水平稳步提升,社会各领域的法治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省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评价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现代化浙江是在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推进的区域现代化,发展中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客观方面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接近或达到国际公认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立足浙江、放眼全国,既要树立信心、坚定决心,根据已经具备的基础和条件,积极主动地推进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建设,又要头脑冷静、保持清醒,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脚踏实地、扎实有效地做好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基础性工作,为全国现代化建设积累经验。

  四、在深化“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实践中促进“物质富裕、精神富有”

  “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与“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八八战略”是十一届省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基于对新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把握,紧密结合浙江实际,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作出并实施进一步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全面部署。“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促进了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具体实践。“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推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对“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中“富民”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是在基本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建设现代化浙江新征程的总目标。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是加快建设“三个强省和三个浙江”,即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科教人才强省和法治浙江、平安浙江、生态浙江。

  深化“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迈向“两富”总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建设现代化浙江历史进程中必须始终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全面贯彻扩大内需战略方针,切实把握“稳中求进、转中求好”工作基调,认真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提升劳动生产率。全面实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大力推进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四大建设”,加快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加强资源要素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促进经济在转型升级基础上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深化“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迈向“两富”总目标,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推进创新发展。浙江过去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浙江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要根据现代化建设新的阶段性要求,加强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建设现代化浙江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深化各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审批制度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积极营造平等准入、公平诚信、秩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不断巩固和扩大浙江在体制机制上的先发性优势。加快构建主动有为、层次多样、内外联动、布局合理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地位,努力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深化“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迈向“两富”总目标,必须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发展自豪感、生活幸福感、心灵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始终把人作为现代化的主体,更加强调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有机统一,更加强调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切实把满足人的需求与提高人的素质结合起来,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省人民。要促进全民创业和充分就业,加快建立完善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机制,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提高发展的均衡性和普惠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发展自豪感。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文明素质和全民健康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积极倡导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心灵归属感。切实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社会各领域法治化水平,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认同感。

  深化“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迈向“两富”总目标,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关键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完善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机制和制度,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各级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造就一支能够担当现代化建设重担的党员干部队伍。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善作善成的精神状态,强化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责任感,不为习惯思维所困,不为困难风险所阻,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满怀激情抓发展,心无旁骛干实事,努力在建设现代化浙江的新征程上建功立业。

  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人民的期盼。全省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励精图治、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奋力推进建设现代化浙江的宏伟事业,努力谱写浙江人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壮丽篇章!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赵洪祝强调:为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提供法治保障
·赵洪祝:为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提供法治保障
·赵洪祝:为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提供法治保障
·中共浙江省第十三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而奋斗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