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6月16日,“2012中国35城市生活质量报告”由首都经贸大学与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联合成立的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发布。调查显示,全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满意度(主观)指数为50.88,较2011年的全国平均值49.71有所提高,生活质量满意度指数超过50临界点,进入满意区间。
发布搞了两项排名:一是生活质量满意度主观指数前、后10名排名,二是生活质量满意度客观指数前、后10名排名。对比起来看,很有意思,比如说,合肥这个城市,主观指数排名在前5位,而在客观指数排名当中却又滑入后10名排名当中。再如首都北京,主观排名在后10名的第三位,而在客观指数排名中又跃居前10名的第一位。
两项排名对比看的结果,实际上可概括为5个字:让人民满意。物质决定不了精神,物质的富裕不是人们幸福的必备条件。北京人的收入肯定要高过合肥人,可为什么生活质量满意度要低于合肥人?其实,道理大家都懂,就是生活成本决定生活质量。
如果运用哲学观点,客观当然是第一性,这和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同义。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本意是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让人民更幸福,因此,百姓的主观感受也是第一重要的。这个“第一性”,要求为政者必须站在百姓角度想问题,这样才能顾及到百姓的主观感受。否则,城市建设发展变化再快,也会让百姓感到生疏,甚至产生距离感,这种客观上的变化不要也罢。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围绕百姓主观感受最重要。杭州着力打造生活品质之城,虽然在西湖综合保护上投入很大,但一直秉承“还湖于民”的理念,免费向公众开放,这样的建设与发展,得实惠的是百姓,西湖越秀美,百姓主观感受就越美好。
因为所在城市未进入主观指数排名前10位,所以一些媒体在处理新华社这则消息时,放大了对客观指数排名的处理。但愿一些领导者莫“自我安慰”:客观指数排名挺靠前的,客观上我们是不错的。如果真的这么认为,将来恐怕是民心工程仍有被形象工程取代的危险。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