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北京6月21日电 有一种情怀,让我们肃然起敬;有一种感动,让我们刻骨铭心。
今天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内灯光绚丽,鲜花锦簇,省第七地质大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这里进行。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国土资源系统、武警部队等共700余人,现场聆听地质队员们质朴而真切的感人故事。
找矿之心矢志不渝
【报告者说】
大队党委书记、队长陈启强:找到一个大型矿床平均需要花19年时间,而每100个找矿项目中,能找到大矿的概率还不到1%。但正是这1%的希望,支撑着我们满怀期待地走进大山,一天爬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山路是常有的事。走到哪里,住到哪里,破庙、牛棚都有可能成为临时的“家”。为了找矿,我们不怕艰辛,有的队员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的好兄弟周建斌,1977年到地质队工作,当机修工,常常是一身油污。2007年抗击台风,我们抢运设备,他的脚不小心卡在一座小桥的裂缝中。这时,汹涌的洪水已漫到桥面,风雨交加,大伙又急又怕,拼命去拔他的脚,可怎么拔,都拔不出来。洪水越涨越高,大伙被迫放手,退回岸边,眼睁睁看着洪水淹没了他的胸口,他的脖子,他的头顶,他高举起挣扎的双手。洪水过后,我们在离事发地10余公里的河滩上发现他的遗体。那年,他只有47岁,就这样抛下年迈的老母亲和未成年的孩子,永远地离开了。从那以后,每当我看到我们的机器设备,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
但是,无论我们有多大的困难,我们始终牢记使命,始终没有“忘本”,始终保持着一支20多人的地质小分队。因为我们知道,找矿是地质队的天职。如果不找矿,还叫什么地质队!
【听众感言】
浙江省测绘大队徐和平:作为一名地勘系统的工作人员,我们都知道地质找矿特别辛苦,需要付出心血甚至是生命。在地质队员眼里,并不是生活条件好了就是快乐,找矿也是一种快乐。眼下,我省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七大队就是践行者。
【网友留言】
@火丁掌柜:人渴了,掬一捧山泉;饿了,啃一口干粮。没有花前月下,难享天伦之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守地质人精神高地。
@刘鲁萍:省第七地质大队能走进人民大会堂,说我们地质队员的故事,为他们骄傲!
@Wangmin:中国地质工作者,正因为有你们这样默默无闻的英雄,国家才有新资源,你们是国家的人才!
一辈子的“良心地质”
【报告者说】
大队地质调查院院长袁建新:七大队走过54个年头,数以百计的老队员把青春年华留在大山,献给祖国。
七大队的元老王敏耀,平时话不多,总是笑嘻嘻的,大家都亲切地称他“大老王”。七大队找到的好多大矿,他都是首发者之一。上世纪80年代,“大老王”到退休年龄,但执意要留在队里继续找矿。在一次横坑坪野外找矿中,“大老王”带了一名年轻队员寻找矿化带,不知不觉天黑了,离开驻地已有40公里路。他们一路摸黑往回走,又冷又饿又渴。背着几十斤重的岩石标本,一脚高一脚低走在崎岖的山路上,非常艰难。那位年轻队员提出,把岩石标本先埋起来,白天再来取。可“大老王”坚决不同意,就怕标本丢失。于是,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背着沉重的岩石标本,走了近16个小时山路,才回到驻地。这就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良心地质”。他说:“我们搞地质的人一定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该跑的路线必须跑到,该采的样品必须采集到位,该描述的地质现象必须写清楚。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至今,我依然很难忘记我的老同事林德龙,他经常白天上山找矿,晚上一干就是大半夜。一天晚上,他一个人在办公室里研究资料,突发心肌梗塞。当人们发现他时,只见他趴在办公桌上,地上散落着资料,手里还紧紧握着一支笔。他才52岁,就这样离我们而去。我想,他当时可能正在修改几个数据,也可能正在撰写一份工作报告。后来,他的妻子来到矿区,含着眼泪整理这位地质工程师留下的遗物,全部的家当,仅仅只有两只废旧炸药箱装的衣物和一条油布裹着的被子。
老一辈地质人没有豪言壮语,都是一群平凡的人,但“良心地质”已经注入了他们的血液和灵魂。如今,我们的年纪也都大了。但只要祖国的地质事业有需要,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干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
【听众感言】
省地勘局赵国岳:老一辈地质队员对事业的忠诚,对工作的责任心确实让我们钦佩,也让我们非常感动。眼下,我省正在积极倡导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守信,就是要诚实不欺,恪守信用。从这点上说,地质队员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网友留言】
@叶小平:丽水是七队的大本营,睁开眼睛就是大山。别说找矿,以前老百姓出门走亲戚都很费劲。丽水的老百姓见证了地矿人的敬业,心存感激,向英雄地质队员致敬。
@陈国栋:带着馒头上山,背着石头下山。石头不说话,却让我们看到了一批平凡而又不凡的人。
守候地质人的幸福
【报告者说】
大队队员家属杨素娟:不知大家有没看过电影《山楂树之恋》,我是流着泪看完这部电影的,心想我不就是那个静秋吗?而电影里的地质队员老三,或许是我的丈夫陈升立。
那时,队里的热心人介绍我跟陈升立认识。他看上去黑乎乎、土里土气的,一点也不像一个大学生。一谈到成家,我就很犹豫,要不要嫁给一个“地质郎”?后来,我的腰椎意外受伤,在病床上足足躺了半年多,生活无法自理。那时,陈升立刚好在队部整理资料,他只要一有空就来照顾我,一口一口喂我吃饭喝药,是他陪我度过了那段最难熬的日子。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嫁给这个有情有义的男人。
1997年,我们结婚了。可随之而来的困难,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每当逢年过节时,好想夫妻团圆啊!可他却总是回不来,我独自对着一桌子的菜,真是咽不下去!快乐时身边没亲爱的人分享,委屈时也没贴心的人倾诉。怀孕的时候,我经常是吃了就吐,吐完了又接着吃,含着眼泪往下吞,而他却不能陪伴在我身边。就连孩子出生后,他也是匆匆忙忙赶到医院看我们一眼,然后又马上赶回山里。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地质队里还有很多很多。虽然地质人讲不出动听的话,也没什么浪漫色彩,但我们家属楼的姐妹们都说,只要能看到他们平安回家就心满意足了。那些带回家的破衣服、脏被子,就是让我们最安心的“礼物”。我们没有奢求,只盼携手相伴,哪怕时间再短都弥足珍贵。等我们老了,一起牵手去看看他们找到的矿,那应该是我们最值得回味的“浪漫”。
【听众感言】
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员工黄淇:我从事地质工作,也是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因此,当听到地质队员家属无怨无悔,默默付出时,我就忍不住掉眼泪。我曾对自己的工作有过迷茫,但现在想想,我的工作条件比他们要好很多,更应该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网友留言】
@向左走向右走:军功章上,有你一半,也有我一半。
@8618:我想我渐渐懂得地质人,理解地质精神。向你们学习!
@大兵:为质朴的人生喝彩,为崇高的心灵喝彩。
用心唱响青春之歌
【报告者说】
大队地质项目负责人党晓亮:4年前我大学毕业,被安排到庆元县杨楼铅锌矿区,在那个偏僻的山沟里,我开始了风餐露宿的野外找矿工作。繁华的城市生活与我渐行渐远,没有新上映的大片、没有流行的音乐,手机没有信号,电视和收音机也收不到台。在杳无人烟的深山,想要聊天,只能对着大山和石头倾诉。
一次,我一个人在崎岖的山路上跑步,跑着跑着,我再也受不了,对着大山大喊起来:我讨厌你!这时,我听到一个同样的声音回应我:“我讨厌你!”我一子怔住了:一个人怎么对大山表白,大山就会怎么回应你。我讨厌大山,大山不也讨厌我吗?回到驻地,师傅楼望平正在为我们烧早饭,我跟他说起我的心事。师傅想了想,对我说:“晓亮,山也是有灵性的,日子久了你才会懂!”
几年下来,我适应了野外生活,对地质工作也越来越感兴趣了。我发觉,地质找矿还真是值得钻研的大学问。想当年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只靠罗盘、地质锤、放大镜这“老三样”出野外工作,为国家找到许多宝贵的矿产资源。今天,进山添上了“新四样”,数码相机、GPS、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和笔记本电脑。有这么好的科技武装,难道还不能像老一辈地质人那样多找几个大矿吗?
如今,我对着大山高喊:“我爱你!”我如愿以偿地听到,大山也回应:“我爱你!”我坚信,这种感受也是其他队友的真实写照。
【听众感言】
省测绘大队丁文源:我从事地质工作38年,对地质队员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说实话,我也很担心,我们的地质找矿队伍出现人才断层的状况。让我们欣慰的是,年轻地质队员已经成长起来。他们有担当,他们有信仰,地勘报国已融进了他们的血液和骨髓。祖国的地质事业后继有人,大有希望。
【网友留言】
@胡艳华:他们是地质工作者的缩影,他们代表全国的地质工作者。
@宇:七大队是我们地质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海豚皮皮:报告会结束那一刻,掌声久久不息。这掌声,是一种激励,激励着所有人奋勇前行。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