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有11名校长助理、5名副校长的消息引发舆论声讨,有人称“北大沦陷”,有人说“你们让胡适、蔡元培、严复这些老领导汗颜啊”!对此,北大发表声明称,大部分校长助理属于兼职服务,不占行政资源和岗位级别。
算上11名校长助理,北大的领导机构成员高达27人,分成两个队踢足球赛,还有人得打替补。联想到国外高校校领导一般只有3到4人,国内高校机构之臃肿、领导人数之泛滥,令某些人满为患的政府部门也望尘莫及。所谓大学如官场,大概没有比这更形象的注脚了。
高校配备11名校长助理,看似有些夸张,但放在大学行政化的现实语境下,其实又是一种必然。大学行政化的实质就是官本位和等级制,其评价机制和利益分配严格遵循行政级别,而非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一名教授再怎样学富五斗、桃李满天下,其地位、收入、待遇恐怕也比不上哪怕只是挂个名的校长助理。完全可以想象,当“校长助理”成为一种极具含金量的稀缺资源,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引得众人竞折腰,校领导人数泛滥只是迟早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大学早已不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理想”的象牙塔了。它有时候像官场,难免沾染官场上的不良习气,譬如裙带关系,拉帮结派;它有时候又像市场,譬如大学要搞基建、拉项目、争取资金。由于牵涉如此多的利益关系,就需要安排各个方面的特殊人才和角色。在这个意义上,“校长助理”很像一张万能药膏,哪里需要往哪里贴,可以是利益输送的工具,也可以是权重利弊的砝码。当然也不能排除这仅仅是一种自我炫耀——11片“校长助理”的绿叶配校长一朵红花,这才能显示北大的威名嘛。
针对质疑,北大迅速作出回应。这个回应最值得玩味之处在于,不仅没能反驳公众对于高校行政化的质疑,相反还有力地证明了这个事实。譬如校长助理“不占行政资源和岗位级别”,并非所谓的校领导。北大的本意是说,校长助理不过是个虚名,但问题在于,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虚名,也没有多少好处,为什么一定要挂着校长助理的名头呢?只能说明,在当下高校中,官大一级压死人,有个官帽好办事。再譬如,“大部分校长助理属于兼职服务,他们或是某个院系的教授,或是某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是北大的教授们闲到去兼职做服务性工作的地步了,还是在北大领导的眼中,服务性工作比教学更重要?这与乱派官帽有何区别?
事实上,公众真正关心的不是11名校长助理,也不是这些校长助理有没有占行政资源,而是高校有没有反省意识,有没有去行政化、去官僚化的改革冲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占行政资源”的校长助理更令人担忧,因为这已经清晰地表明,高校行政化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和习惯。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