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09日讯 南湖区凤桥镇永红村利用扶持政策,建造标准厂房、店面房等,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6万元;秀洲区王江泾镇民和村利用集体土地开发鱼塘298亩,年租金收益达18万元;海盐县秦山街道杨柳山村与民营企业合资组建同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海涂、兴办农贸市场,为村集体增收50多万元……
村强则民富。近年来,嘉兴市各县(市、区)高度重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分别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采取大量积极有效的措施,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六大模式”助力村级集体经济
本是7个经济薄弱村,一年到头没有稳定的收入,现如今每年每村坐收20多万元。这件事就发生在如今的平湖市新仓镇。
2008年,平湖市新仓镇的芦湾村还是该市挂名的贫困村。跟当时嘉兴很多的村子一样,芦湾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走上强村之路,让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村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可团结的力量却是强大的。就这样,芦湾村联合镇上另外的6个薄弱村,共同投资1400多万元,在新仓镇工业园区“车业创业孵化中心”建造了11924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当年便跟日本客商签下了8年的租赁合同。自此,芦湾村每年便可坐收20万元,为村级集体经济注入了源头活水。
“以强带弱”、“弱弱结合”等村与村联合抱团发展的模式已成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模式。近年来,嘉兴市各县(市、区)从实际出发,依据当地资源、地理条件、发展环境,通过“筑巢引凤”找商机,依靠政策扩总量,开发三产兴市场,开源节流盘存量,多轮驱动,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转化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
通过盘活村集体建设用地,依靠政府政策支持,开展有稳定收益的物业项目建设的物业经营型;以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资源开发型;以资本为纽带,以股份合作、独资、参股投资等方式参与项目开发,管理使用货币资产,获取效益的资本经营型;依托城郊接合的区位优势,发展商饮服务、农业生产全程化服务等,实现增收的服务创收型;通过科学规范集聚点、强化资产和财务管理、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造等手段,增强村级组织增收节支能力的管理增效型等与抱团发展型共同组成了助力嘉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六大模式”。
村级收入来源呈现“三足鼎立”
巩固发展一般村,加快转化薄弱村,随着各地在薄弱村转化上扶持力度的加大,“六大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进,嘉兴市村级经济薄弱村转化效果明显。截至2011年底,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从2008年的90个下降到58个(市本级从38个下降到21个),村级经常性收入在20万元以下的村从2008年的248个下降到187个(市本级从70个下降到37个)。
“各级政府都很重视村级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村级经济造血功能上的政策扶持力度明显,因此村级经常性收入特别是可用于出租的物业性收入增长较快。”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村级经常性收入主要包括经营收入、发包与上交收入和投资收益三个部分,在目前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中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
一份来自市农经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3.81亿元,村均154.6万元,比2008年分别增长33.3%和36.2%,其中村级经常性收入58595万元、上级财政补助收入51863万元、其他各类收入27636万元,村均分别为65.6万元、58.1万元、31万元,各占总收入的42.4%、37.6%和20%。村级收入来源呈现“三足鼎立”之势。
“对一些发展无措施、增收无门路的经济薄弱村来说,补助收入是他们维系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主要来源。”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1年各级补助性收入比2008年增加14024万元,增长37%。公共财政的补助及结对帮扶部门的扶持,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增收。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