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2日讯 “中国发菌,美国出菇。”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天方夜谭?
进入云和县城,必定要经过一座“浮云大桥”,这名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真耶?梦耶?抑或在告诉我们,很多传说,与现实并不遥远。
沙溪村,兴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基地。一万两千段菌棒,三个特制集装箱,整整十二个专柜,贴着“芸凤”商标,正准备启程赶往上海。稍作停歇后,它们将漂洋过海,前往美国加州。
44岁的老板石余凤,正和十几名工人一起,熟练地将菌棒打包。浅红色的T恤、蓝色牛仔裤、一双平底胶鞋,她看起来,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农家妇女。但是,很少有人想到,多年来,石余凤一刻不停地书写着云和农民的创造伟力。
她手里的菌棒,木渣材料来自玩具工厂的下脚料。菌棒采摘后,废弃棒又被作为燃料、泥肥再次利用。自然界物质的循环往复,在云和人手里,变幻出曼妙的神奇。
石余凤把包装好的菌棒放入高温杀菌室,引入高温蒸汽进行灭菌处理,菌棒成品率、产量都能比以前提高一成。2010年起,兴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从生产鲜菇转向生产菌棒,全过程都用微电脑控制,实行流水线作业,雇工几十人,日生产菌棒达到3万多段。
一种纯正的工厂化消菌模式,已在这个农家院落里“落地生根”。然而,石余凤的创意并不止于此。
近年来,美国、日本、韩国等对香菇等农产品进口设置的条件日益增多,鲜菇出口风险越来越大。 “中国发菌,美国出菇”,石余凤设计的这种分段式的生产流程,如凌波微步般,灵巧地绕开了市场壁垒,将大山里的珍宝送到了外面的世界。
从此,一段段小小的菌棒,跨越万里海洋,经过半个月长途跋涉,到美国后3天发菇,7天上市。5月中旬,第一批订单菌棒到达美国。对方第一时间汇来了加订菌棒的预付款,迅速敲定了一笔10万菌棒的出口大单。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大快朵颐的时候,石余凤如释重负。
两杯老茶,茶香氤氲间,过去的一切并没有风轻云淡。就是这只淳美的香菇,曾让她操碎了心。几年前,一家外贸公司告诉她,客户对鲜菇的要求是:一个塑料托盘内,盛放6只食用菇,总重量控制在100克。于是,她简单地将6个鲜菇的总重量定为100克。而石余凤不知道,出口鲜菇要进行去湿、剪脚等一系列程序,经过处理后,7500公斤食用菇全部无法达到要求,被低价抛售。
大山深处的农民创业者,学费,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让石余凤没想到的是,原来准备主打江浙沪市场的菌棒,最先接到的大单竟然来自国外。去年年底,由上海一家公司做中介,她联系上了美国洛杉矶一家跨国贸易公司。双方商议,合作试行“国内发菌、国外出菇”的方式。现在,她还在和欧洲一家贸易企业洽谈合作。
原本是碰碰运气的无心插柳,却揽来了国际业务这块大蛋糕。石余凤相信,尽管经常会头破血流,但只有勇敢地去闯,才会发现隐藏的商机。一个“闯”字,道出了成功者的真谛,但这又是多少失败者难以逾越的心结?
石余凤和丈夫钟海涛,都是大名鼎鼎的“云和师傅”,这张名片如雷贯耳,整个云和县只有百余人。
“云和师傅”究竟有多俏?可以听听美国人的算盘。洛杉矶的农场希望石余凤夫妻去当技术指导,除了用美元支付的高薪外,还承诺帮助他们办理绿卡。但是夫妇俩谢绝了,“我们宁愿留在大山里,帮更多的乡亲富起来。”
一只小小的香菇远涉重洋,承载的,是海这边的故乡,多少人美好生活的梦想。
- 云和160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集体充电”
- 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干部网上建起“微客堂”
- 云和农民季伟平 “葡萄大师”的创业故事
- 丽水市首家创业投资企业落户云和 注册资本1亿元
- “衢州爱心”直达云和山区小学 营养餐送到校园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