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空间日益捉襟见肘,工业投资如何增长,经济质量如何提升,后续发展如何保障?面对上述考验城市发展智慧的“成长难题”,嘉兴选择在进退之间谋求破解之道:今年1至6月,通过扎实推进“退低进高”,全市腾退低效用地6021.53亩,完成年度计划的75.27%,为城市发展盘活了宝贵的资源和空间。
以前是拿着土地找项目,现在是有了项目找土地,这种关于“排队等用地指标”的苦衷,记者已听到过多次。的确,土地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未来,今天的“地荒”意味着明天发展的后续乏力。一组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嘉兴年平均工业用地指标不足1万亩,按亩均产出200万元测算,每年新增产值不到200亿元,远低于全市工业产值年均新增1000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市建设用地单位GDP产出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0%。
存量土地“亩产”偏低,折射出的是经济领域中的“老问题”:劳动密集度高、资源占用多、能源消耗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在环境容量接近极限的情况下,用工荒、用电荒比肩而至,更让人忧虑的是,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大项目,因为无地可用而难以落地。
盘活土地存量,才能做出经济增量。在空间拓展极为困难的倒逼下,“腾笼换鸟”、“两退两进”成为各界共识:在“地荒”已成常态的今天,继续“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就意味着挥霍子孙后代的明天。与其一个新区、多少平方公里的土地、几年时间草草“摊”满,不如将制造业中相对低端低效的产业和企业腾退出来,继而引进高端高效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最少的土地换取最大的效益。
这种“以退为进”的观念转变、思路转向更意味着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退低进高”、“退二进三”只是手段,以“退”为“进”,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规模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才是目的。毕竟,科学发展不光要看GDP增加多少,还要看消耗了多少资源、付出了多少代价,发展是不是可持续。
盘活今天是为了做强明天。刚刚启动的“两退两进”已经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有理由相信,随着全市上下共同破题、综合施策,建立健全各种激励和倒逼机制,我们必能突破土地资源紧缺的瓶颈,为明天的发展赢得“海阔天空”。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