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在线07月13日讯 他们是一群“野百合”,是一群爱音乐的孩子,是一群民工的子弟。
他是一个67岁、爱好民族乐器的老人,又愿意把这些教给孩子们。
没有场地,他就带着孩子们在海宁蒙努大桥下学二胡、笛子、葫芦丝。
去年夏天,本报曾对这个“桥洞下的音乐班”进行过连续报道。
如今,一年过去,记者重访这个音乐班,发现音乐班的音乐梦,实现得并不是那么顺利。
音乐班,无奈离开了民工子弟小学
去年9月,我们还发过一个稿子,说的是在当地教育局牵头下,由新居民事务局出面,音乐班终于在当地一家民工子弟学校里“安家”。
现在,记者想到这个学校里去找音乐班,却意外得知,音乐班已经离开了。
于是,我只好联系荆文斌,也就是一手办起音乐班的这位老人。他告诉我,现在已经搬到了一个破旧的健身馆里。
这个健身馆,距离蒙努大桥大概5分钟路程,在一条弄堂里,前身是健身馆,现在已经没人来健身了,他们就在其中一间屋子里上课,这间屋子大约有30平方米左右。
这间屋子,是当地一家公司免费提供的,今年6月初他们搬了进来,里面有简单的桌椅、讲台、黑板,还有两台吊扇。
昨天的天气实在很热,虽然还是上午,但正给孩子们上课的荆文斌已经是满头大汗,而小小的“教室”里,坐着20多个孩子,也闷热异常。
荆文斌说,即便屋子的条件不太好,但能有这么一个地方,他已经非常感激了,“今年3月开始,小学很委婉地对我说,实在没教室提供了。我也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蚊虫多的小树林,成了他们的临时教室
上午,天气还不算特别热,孩子们还能待在小小的“教室”里;但下午,两把吊扇实在没什么效果了。
于是,到了下午,音乐班就会挪到蒙努大桥附近的一片小树林里去。小树林不算太茂密,只能勉强遮住阳光,但毕竟开阔,有风吹过时,还能带来一些凉爽。
“树林里,蚊子、虫子好多的,经常被咬出一个一个包。”音乐班里的一个小男孩说。记者也留心看了看,正在学笛子和二胡的孩子们,时不时都要抖抖腿动动身子,为的就是赶蚊子。
即便条件这么艰苦,音乐班里,还是又多了6个孩子,都是家长慕名送来的,最小的才6岁。这个音乐班里,已经有4个孩子考进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附中。
我和几位来接孩子吃中饭的家长聊了聊,他们都非常感谢荆文斌。
“才送来一个多月,孩子就能吹五六首简单的曲子了。”10岁女孩周昕逸的爸爸说,有人管着孩子,又能学点音乐,这样的好事,哪里去找?
现在,一共有20多个孩子跟着荆文斌学习,八成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这些孩子称呼荆文斌,从来不是喊荆老师,而是喊“爷爷”。
收了点“学费”,卡住了“教室梦”
下午的“课”,上到5点。来接孩子的家长,都要和荆文斌打个招呼,聊上几句。
孩子们都走了,荆文斌坐了下来,“其实,我也知道,现在的关键,是我收了家长送来的‘辛苦费’。”
荆文斌年纪已经67岁了,没工作,早年是下岗的,生活一直挺艰难。后来有家长就说每个月拿出100元钱给荆文斌,算是“学费”。
现在,这个音乐班里20多个孩子,家长出钱和不出钱的都有,“我付房租水电、加上吃饭,一月千把块钱够了,有的家长条件差,拿不出100元,我绝对不会去要,更不会赶走孩子。”荆文斌说。
可就是收了钱,结果就卡住了音乐班的“教室梦”
比如附近一个社区的文化馆,“平时都没人的,就年底的时候会安排演出,但是社区不肯借。”
我也去打听了原因,原来社区觉得荆文斌在“收费授课”,又没教师资格证,“就像开黑车一样,法律不允许。”
看来,音乐班的“教室梦”,要实现,稍微有点难。
记者手记
让老荆当个编外社工如何
采访中,我听到有人吐槽:“干嘛出钱出场地的是政府,而开班收学费的是他?”
的确也是,这个音乐班,也不能说是纯公益纯做好事,有的人有意见也正常。
可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个班,不是还管住了20多个孩子了吗?至少这些民工家庭的孩子,暑假不会乱跑出大危险了;不是还教给了这些孩子们一点音乐技巧吗?至少他们会吹拉点曲子,一直被音乐熏陶着。
这个班,还是有意义的。
关键,是能不能理顺一下,比如,这个班由社区出面来开,让老荆当个编外社工,专门教孩子。费用,社区出一点,孩子家长出一点,加起来一个月也只要千把块钱,但至少师出有名,也能解决场地。
其实,这也是我自己想想的,想必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关键,是各个方面肯不肯坐下来一起再多想想。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