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出席某场合,突然见到嘉宾名单上有一个熟悉的人,赫然成为某一个访问的主角之一,大谈人生与理想,一副成功人士的模样。于是思绪瞬间回到初识时,他留给我的印象无非是一个“在海外镀了金,渴望能够成功”的人而已。
其实我对他并没有太多不适感,只是觉得他的经历并没有达到这个高度——或者说,如今这些频繁流动在各大节目中,短期接受不少媒体轮番采访的人多半有这样的问题,露脸只是开始,锲而不舍多露几次脸,多半能红一会。这无非成了成名的一种方式,至于你究竟有没这个实力,已经很少有人关心了。
不久前有一节目组让我推荐一搭配达人,我思索再三,觉得暂时并没有合适人选,于是作罢。现在转念一想,多少红人就是如此发迹的——熟人推荐熟人,一旦露了一次面,就会被全国各地的“探子”们轮番轰炸,越炒越大,被推上了“小名人”的位置。最终,熟人们跟着得利,一个利益团体从此相依为命……
其实那天看着台上那位高谈阔论、内涵有些苍白的主角,我想,他是不是终于找到了一丝“成功”的感觉呢?在几近努力多方求援,他终于跻身小名人行列,但其作品似乎没有太大的长进,这是不是一种悲哀?
曾有一外地朋友和我打听某人,说他是“著名大牌XX师”,问我此人是不是非常牛逼?我反问一句“你哪听说的大牌?”对方答,看他微博上自己写的。我只能无奈笑笑——因为见证了此“大牌”诞生的全过程,逢人就说自己与多少明星合作,名片与微博都不会忘记加上“大牌”两个字,神奇的是,久而久之,这名声还真传出去了。问那些慕名而来的人看过此人作品吗,都答“没有”。
这是个成名规则非常奇怪的时代,当然它依然有规律可循——必须学会自我吹捧。但是,当一个人把大多数精力集中在各种手法“使自己成名”时,他还能有多少时间修炼自己呢?所以这也是个社会成本非常巨大的时代——当大多数名人“水分严重”的时候,“专家”、“学者”、“青年导师”等这些词汇都已失去意义,我们不得不学会全方位磨练自己的判断力,只为不让眼睛受蒙蔽。
“标签”原本是方便大家判断的好方式,而如今只是摆设而已。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