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3日讯 在沙雅,我们见证了“嘉兴元素”在这里“落地生根”,嘉兴市援疆指挥部的那些可爱的人让我们牢记。“红船精神万里行”大型新闻采访活动暨禾众集团新疆自驾行活动一行人马在返回嘉兴的途中,在青海稍作停留,在这里我们再次见到了浙江人的身影。
从2010年开始,浙江省正式开展对口援助青海工作,先后安排援建资金1621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13100万元,援青干部募集资金3110万元,为青海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有项目的援建、资金的援助、产业的扶持、物资的捐赠、智力的支持、文化的交流、理念的传输。
实施工程建设项目25个
这次浙江援青工作从2010年开始,先后有三批共24名援青干部来到青海,为加快推进海西“两区”建设、实现“四个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针对海西州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短缺、民生设施较为薄弱的现状,我们始终把加强安居富民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作为项目援建的重中之重。”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厉仁军告诉记者,两年来共实施工程建设项目25个,投入援建资金1.03亿元。目前有9个项目已投入使用,8个项目即将完工,其他8个项目计划年内完成主体工程。援助设备器材项目12个,投入资金2250万元,已有4个投入使用。
援青干部还积极牵线搭桥,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募捐财物3110万元,建设科普设施、敬老院、学校、医院和种植、养殖基地等。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对比浙江与海西州的基本情况,双方的优势与特点十分明显,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何把浙江的市场、资本、技术、体制机制优势与海西丰富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既增强海西“造血”功能,又促进我省企业“走出去”发展,实现浙、青两地的互利共赢,一直是两省考虑的重要内容。
“援青工作必需一个坚实的经济合作平台,方能促进两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厉仁军说。为此,浙江省在青海省谋划浙江工业园区建设,以推动青海省和浙江省的经贸合作交流。省经信委两次组团赴海西调研,并于今年组织开展《青海省浙江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工作,已先期依托格尔木市昆仑经济开发区,建立起浙江工业园区牌子、组建工作机构、配置工作人员,为浙商提供服务和产业推介。
“除了谋划浙江工业园区的建设,我们也积极调动浙、青两省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帮助海西州政府及部分市、县、行委在浙江举办产业对接、项目推介、经贸洽谈等活动。”厉仁军说。同时,通过援青干部的牵线搭桥,成功引进了太阳能光伏新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项目11个,投资金额34.6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5.2亿元。
经济援青智力援青并举
据介绍,海西州各领域专业人才短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为此,浙江省援青指挥部积极搭建人才培养和交流平台,在省内各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下,先后在浙江大学、浙江省委党校、各地市委党校、省内医院、中小学校建立培训基地,共安排人才培养和智力援建经费1300万元。
截至目前,共有1707人次接受培训、挂职和进修。其中,在浙江培训、挂职和进修1047人次,在当地培训各类技术人员660人次,包括浙江的教师、医生和科技专家来海西提供高层次柔性技术服务3个批次,培训专项技术人才300人次;利用远程教育系统就地培训医护人员360人次。通过开展智力帮扶活动,使党政干部提升了管理理念,使医教人员提高了理论和技术水平,使青年学生开阔了眼界,使普通群众增强了就业技能和创业意识。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