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8日讯 周六的晚上,如果你漫步在范蠡湖公园或越秀公园的小道上,一定会有悠扬的歌声传入你的耳朵。歌声里,既有《洪湖水浪打浪》这样的合唱曲目,也有《明月千里》、《送别》这样的独唱作品;伴奏中,你很容易听到笛子、二胡这样的民族乐器,仔细一听,却也能分辨出大提琴这样的西洋乐器。
演唱伴奏配合默契,乍一听,你以为是专业剧团演出,走近一看,其实是一群爱好音乐的普通市民,他们中甚至很少有人从事音乐方面的工作。靠着满腔热情,这群人一起走过了17个春秋,其中很多人早已是多年老友。
17年的音乐热情
徐志刚是这个乐团的指挥兼团长。他告诉记者,如果人员齐整的话,伴奏的有20人,唱歌的有37人,其中一些骨干每周必到。这个乐团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叫做越秀声乐艺术团。
之所以用“越秀”两字开头,徐志刚说:“我们这个乐团是在越秀公园成立的,那时候是1995年,人数不到10个,经过17年的慢慢发展,现在已经有几十人了。”徐志刚还告诉记者,虽然第一代成员有些已经不在乐团了,但是乐团伴奏队伍里面还有像钱鑫华、唐荣期这样的“元老级”人物。“有些骨干一直坚持了17年,所以说我们这个乐团是17年前一直延续下来的。”
喜欢唱歌的贝阿龙也是这个乐团的“老臣”了,每周六晚他都要和大家一起来唱几曲过过瘾。他说,这个乐团以前一直都在越秀公园,现在每年冬春季节在越秀公园集结,夏秋季节就“安家”在范蠡湖公园。“17年了,无论天气多么恶劣,都不能阻挡大家每周六晚享受音乐的热情。”
真正的群众文艺
“我们这个乐团是真正的群众文艺。”这是团长徐志刚给越秀声乐艺术团下的定义。的确,所有团员都是因为爱好音乐才走到一起的,很多人从事的职业和音乐毫无关系。
被选为副团长的屠德根,退休前是嘉兴学院的老师,教的是会计,因为从小就喜欢音乐,也会乐器,就加入了这个乐团。“我家就住在越秀公园附近的文南里,周六去公园散步的时候,每次都被悠扬的歌声吸引,后来索性就加入其中了。”屠老师在乐队里是大提琴手,他还用退休金为乐团添置了一些音响设备。
两年前刚加入乐团的徐小平,是当初在公园练声时被现在的团友发现,然后推荐进团的。因为比较年轻,他现在主动帮忙做一些后勤工作。每周六晚7点之前,他会把一些音响设备搬到公园。
经过17年的发展和锤炼,这个纯草根乐团的水平也越来越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伴奏队伍里,已经有人收学生教乐器了;唱歌团队中,也有很多人来自新世纪合唱团、工人合唱团等专业合唱团。
快乐自己娱乐大众
每周六晚7点到10点,已经成为越秀声乐艺术团的固定集会时间。夏天常在范蠡湖公园锻炼的市民都知道,每次路过都会驻足欣赏一会儿。据团队成员介绍,天气好的周六,在旁边围观的群众会很多,里三圈外三圈,数量远远超过乐团的几十人。
有时候会带着小孙子来的贝阿龙表示,自己到了这里,所有的烦心事都被抛到了脑后,心里只有歌声。“由于来的次数多了,我的小孙子有时候也会跟着哼上两句。”刚唱完一曲男生独唱《再见,大别山》的贝阿龙说。
常来范蠡湖公园喝茶的市民吴先生告诉记者,他虽然唱得不好,但是每周六坐在池塘边喝茶时,可以听听亭子里动人的歌声,感觉非常好,“他们都唱得蛮好,水平都不错。”
每一首歌,他们都是用心在演奏,用心在歌唱。每一曲唱罢,他们也会赢得路人的阵阵掌声。
乐团也有烦恼
范蠡湖公园里的长廊下,只装着一盏白炽灯,这竟是乐团所有的照明。乐团里的很多成员都已退休,视力不是很好,3个小时的演奏,常常让他们感觉很累。
“我觉得有关部门对现在的群众文艺还不够关心,整个嘉兴没有一个公共舞台给我们表演,其实市民这方面的需求还是挺大的。”屠德根老师说。
团长徐志刚也说:“好的群众文艺可以成为一张城市金名片,像硬件条件好的杭州、上海,他们的广场艺术非常普遍,水平也非常高。”为了提高乐团的影响力,也为了向外地游客展示嘉兴的群众文艺,乐团已经初步决定每个月在南湖景区进行一次表演。
目前,乐团不仅没有排练场地,而且现有的露天走廊也有诸多不便。比如夏天蚊子多,乐团的伴奏老师们只能用跺脚来赶走蚊子。
然而,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是乐团的成员均表示,17年都过来了,他们一定要继续坚持下去。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