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起,中央部门如期公开2011年度三公经费,照例引来网民铺天盖地的质疑声。我从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某个部门三公经费受关注和被质疑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公布时间的早晚,甚至取决于网站编辑将其放在什么位置,公布越早、位置越显著,就越容易引起更多人关注,因而受到的质疑越多。也就是说,某个部门三公经费受质疑的程度,与经费支出的合理性似乎并无多大关系。
这种现象其实反映了当前三公经费公开的一个大问题——人们无从判断某个单位、某项支出是否合理,该不该花这笔钱以及是不是花多了,人们只能凭感觉、想象、经验去评判,而没有过硬的标准和依据。比如,去年中国地震局1082辆公车的运行费用共计3268.36万元,平均每辆支出3.02万元,多不多?似乎有点多,却又不能肯定,因为这得看每辆车跑了多少路、用了多少油、维修了几次、每次花了多少钱。公开详细一些也许有利于人们评判,但仍不能解决问题。比如,前不久广州市城管局公开三公经费,一年赴九国考察花费114万元,招致舆论批评,后来当事人作出回应,还列出了明细账,那又如何?人们还是无从判断花多花少,只能质疑城管出国考察的必要性,而有没有必要谁能说得清啊!
这就是说,由于信息不对称,普通民众很难对三公经费的合理性作出准确评判,或者这些评判没有形成监督和制约作用。这两年,从中央部门到地方政府部门,三公经费公开也就公开了,除了网民嚷嚷几句,没有权威机构对三公经费作出多与少、合不合理、该不该花的评判,更不要说督促改进甚至问责。我们知道,公开只是手段,监督、制约、压缩三公经费支出才是目的,如果公开之后没有评判,花钱者感受不到压力,甚至花多花少都一样,浪费节约一个样,合不合理是一笔糊涂账,公开的意义就聊胜于无。
所以,当三公经费公开进入第二个年头,有必要建立三公经费支出的评价机制,而不能再满足于公开了事。哪些单位在铺张浪费,哪些单位在厉行节约,要有明确的说法,要有相应的惩戒和整改办法。在此基础上,要建立三公经费支出的制约机制,逐步压缩各个单位、各级政府的三公经费支出规模,这是中央的要求,更是民众的强烈呼吁。如果年年岁岁花相似,甚至没有压缩反而增长,这样的三公经费公开只会徒增民众的怨气。
三公经费公开只是起点,还要有评判、有制约,如此才能达到节约的目的,才有望打造清廉的政府。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