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0日讯 在南湖区,人们对生猪养殖可以用“既爱又恨”来形容。生猪养殖为广大农户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其养殖废弃物、废水成为一大环境“杀手”。创造了具有平原特色治污新模式——南湖模式之后,南湖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重点转入了后续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昨天,南湖区人大组织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和区人大代表走进基层,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长效管理机制“把脉”。
昨天上午9时30分,新丰镇民丰村西宅基沼液收集中心内,随着泥浆泵的隆隆声,从20户养殖大户沼液池过滤后汇流而来的沼液通过泥浆泵输送到大型储存池,一旁一辆槽罐车正从大型储存池抽运沼液,准备用于浇灌片林、大棚蔬菜、葡萄等。民丰村党总支书记沈田龙说,村里现在有2个这样的沼液大型储存池,有专人管理沼液收集中心的泵池。
而在新丰镇竹林村马长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点,在31户农户家实施一户一沼液池试点的基础上,猪舍雨污分离网道也从原先的地上转入地下,暗管地埋式雨污分离令猪舍外围看不见废水。
面对高密度生猪养殖带来的环境容量超负荷、后续长效监管压力大等状况,近年来南湖区积极探索、完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长效管理机制,今年更是以水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建章立制的力度,从减量、治污、管理、转型等方面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管理。
优化畜禽养殖布局、源头控制生猪养殖总量;大力发展菌类、葡萄、瓜果、花卉等现代农业,引导中小养殖户转产;修缮维护治污设施、完善设施配套,实行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加强联动执法,加大违规养殖处罚力度……持之以恒地推进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望出去一片绿油油,空气中基本闻不到臭味了。”在凤桥镇联丰村梅家浜区域,不少人大代表由衷感慨。区域内36户生猪养殖户现有生猪存栏800多头,猪舍周围没有紧邻的河道,通过“两分离三配套”治理模式基本实现零排放。该村村干部说:“现在生猪养殖量呈下降趋势,有些养殖户的棚里已经没养猪了。”
目前,南湖区已拥有沼液槽罐车17辆、泥浆泵69台,新建、改建14个大型沼液池用于沼液贮存,全区54个村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池和191个规模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池全部投入使用,处理池总容积达1.18万立方米,河道清淤1210万立方米,河道保洁完成率达95%。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谢立昕在实地视察时提出关键要控制总量、管住排放,得到了区政府的认同。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现存养殖总量控制困难、治污设施破损老化、沼液去路仍存问题、农民环保意识不强等问题,接下来南湖区将以健全长效机制、推进生猪产业减量提质转型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巩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成果,着力推进畜牧产业转型升级。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