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0日讯 为全面回顾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2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该区举办了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20周年“十件大事”评选活动。在前天召开的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20周年庆祝大会上,开发区公布了建区20周年“十件大事”评选结果。
据介绍,“十件大事”分别是: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2010年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并与2010年1月设立的嘉兴国际商务区合署,成为嘉兴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创新体制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字号大平台。
区内第一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成功落户。2003年9月,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东海橡塑(嘉兴)有限公司成功落户,标志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向高端化发展。目前,已有日本住友电工集团、伊藤忠商事、三菱商事、神户制钢、德国麦德龙、美国玛氏、雅培等世界500强企业进驻开发区。
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被列为省级产业发展大平台。2010年6月,以嘉兴国际商务区为核心、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片区为重要组成部分,总规划控制面积110.3平方公里的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被省政府列为全省14个产业发展大平台之一,并与开发区、国际商务区合署,实行三区合一,联动发展,成为嘉兴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科学发展、服务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江泽民同志视察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1998年10月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来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视察,他的嘱托“要创名牌!要搞出口!”给了开发区企业巨大的鼓舞。此后,全区出口总值逐年稳步增长,从1998年的0.82亿美元到2011年的12.76亿美元,13年间增长近十五倍。
四个城区街道委托管理使全区迈入经济社会全面统筹发展的新阶段。城南、嘉北、塘汇三街道于2002年7月委托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长水街道于2010年6月建立并委托嘉兴国际商务区管理,使全区规划控制面积达到110平方公里,标志开发区、国际商务区从注重经济发展迈入了经济社会全面统筹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了从“建区”到“造城”的战略转型期。
马家浜遗址保护性发掘工作获得重大发现。2009年11月至2011年1月,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具有7000年悠久历史的马家浜遗址进行保护性发掘工作,出土了马家浜文化中首次发现的骨玦、独木棺、六角陶豆,特别是迄今出土最大的陶豆、长江以南最完好的先民骨架以及碳化米粒等大量珍贵文物,不仅有助于中国稻文化、人类遗传学等多项研究的突破,更为多学科深入研究马家浜文化开辟了新的空间和角度。
区内第一家规模投资企业成功引进。1993年10月,台商独资企业嘉兴宜泰鞋业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的第一家规模投资企业,项目总投资为250万美元,后增至5816万美元。建区以来,开发区不断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不断增强“磁吸效应”,外商投资纷至沓来。目前,全区引进外商总投资66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38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1亿美元。
区内第一家直属非公企业党组织成立。1995年4月,中共嘉兴东方钢帘线有限公司支部委员会成立,成为区内第一家直属非公企业党组织,标志开发区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取得突破。目前,全区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数达到340家,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到85%,并实现了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三个100%”的目标。
主要道路“二次开发”工作全面实施。2010年9月,城北路、城南路、城东路三条主要道路“二次开发”工作全面实施,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实践,有力提升了这三条主要道路沿线地块的产业层次、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城市建设形象,吹响了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的号角。
全市首个新居民公寓——振兴公寓建成。2004年3月,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振兴公寓建成使用,公寓生活服务设施和文体设施一应俱全,8年来年均入住新居民2000余人,是省级新居民文化家园。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市民化待遇”的实际行动关爱新居民,使全区16万新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