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2日讯 如果以“时间”为坐标横轴,“结构优化”为纵轴,人们会发现,体现浙江经济结构的一些关键指标走出了一条稳健的上扬曲线。打开今年浙江经济的半年报,我们同样发现,这些关键指标仍在向上。
这条上扬曲线,勾画出浙江咬定结构调整不放松、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的战略路径;这条曲线,必将撑起一个体魄更强的浙江经济新未来。
动力调整
——创新驱动增强
创新对于今天的浙江尤其重要。从要素投入驱动转为创新驱动,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引擎。
上半年,我省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创新驱动力正在加强。
7月11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后不到一个星期,全省65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和科研院所的负责人云集临安青山湖,共赴“城”“企”对接大会。目前,已有25家科研机构正式进驻青山湖科技城,14个院所项目动工建设。
借着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的东风,怀着打造中国版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的理想,青山湖科技城欲将更多来自国内外的大企业研发机构揽进怀中。
而在杭州市文一西路,另一个着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极核——未来科技城也铺开了建设新篇。
双城的打造,寄托着浙江对一个更高效更高速的火车头的期盼。浙江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是应对新阶段发展困境、实现发展模式创新的关键。
创新投资是创新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反映创新投资的一个重要指标是R&D(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半年报数据显示,我省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1.53%提高到2011年的1.96%。今年上半年,我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同比增长19.2%;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至5月增长16.1%,比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14.4个百分点。上半年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为21.6%,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作为R&D的核心指标,上半年全省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6.2%,授权量增长33.5%。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与世界发达国家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3%左右的水平相比,我省差距很大。按照国际惯例,R&D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企业才有可能维持生存,达到5%才有竞争力,而去年我省规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为0.87%。横向比较看,我省高技术产业规模只有广东、江苏的39%左右。
如何提高科技投入产出、加强产学研结合、创新体制机制从而赢得竞争新优势,亟待破题。
产业长期处于低层次,近年又倍受成本和售价挤压、利润日益逼仄的浙江企业,也越来越切身体会到创新的重要。
曾在美国阿肯色州读博士的浙江贝达药业公司董事长丁列明和他的团队克服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等困难,用10年时间研发成功世界第三个、中国第一例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凯美纳。这款新药,去年11月上市后就已经创造了2亿元收入。
值得指出的是,在浙江,全面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7月19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在杭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探索有形与无形市场的结合。这一“梦幻组合”,正是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后的一次创新之举。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这些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创新正在持续推进。
期待新的市场传奇诞生。
产业调整
——经济结构趋优
2007年,5.3∶54.1∶40.6;
2011年,4.9∶51.3∶43.8;
2012年上半年,服务业增速继续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占GDP的比重同比进一步提高;
这就是我省近年来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路线。数字升降之间,彰显结构优化。更为可贵的是,如是演化的背后,是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海洋经济在浙江的崛起,是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
上半年的数据显示,作为我省转型升级主攻方向的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单位能耗产出、单位用电产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增长9.6%、6.3%和7.7%。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2%、5.5%,增速均高于规上工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均有所提高。
在绍兴县,由于下游需求疲软,从外贸到实体经济都面临重重压力。县财政下决心每年拿出8亿元,5年共40亿元,作为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作为最重要的两个“轮子”,绍兴县要把纺织业由“优势产业”变成“强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则要在未来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我省提出工业要从做大向做强转变,以工业强县引领工业百舸争流,形成梯次方阵,在追赶中谋超越;以龙头骨干企业支撑行业百花齐放,带动产业链、价值链提升。
与此同时,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11+1”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示范区建设等正加快推进,一个个现代工业平台正在构筑。
然而,不容回避的是,我省工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还不够快。目前全省47.2%的工业企业、46.9%的工业总产值来自纺织、轻工食品、冶金、建材、化工等五大传统产业。多数企业处于产品链和价值链的末端。全省116家开发区,平均工业经济密度每亩只有292万元。
调结构、转方式,依然任重道远。
空间调整
——节能减排显效
用尽可能小的资源代价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增量,是一个时代命题。
在浙江富润印染有限公司车间内,6台从荷兰引进、每台价值26.8万欧元的新型圆网机,替代了原先的斜板机。“圆网机投用后,年产值将从6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副经理蒋国庆介绍,公司2012年度排定的淘汰落后产能共达1395万米,生产线上工人可减少30余人。
来自省经信委的数据显示,在去年淘汰涉及2747家企业的落后产能、超额完成国家任务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我省进一步加大力度,主动关停一些高耗能重污染低水平企业,淘汰涉及钢铁、有色、铸造、建材等多个行业1000多家落后企业。
日前,全省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的分管副市(县、区)长和101位环保局长齐聚温州市,现场观摩该市的电镀业。温州市458家电镀厂将陆续迁入3个园区,最终将整合成223家。据介绍,电镀厂搬入园区后,1/4的土地被腾了出来,节约用煤15%,节水50%,产生的重金属污染物减少超三成,而这个行业的产值今年到目前为止已上涨了22%。
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显示,全省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6%,降幅比去年全年扩大2.4个百分点,为近两年最好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持续下降。
经济低迷时期往往是调结构的最佳时刻。当下经济下行的压力,也正是浙江经济加快转型的动力。而转型升级的每一次进步,都意味着,我们距浙江经济的新愿景更近一步。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