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美、爱打扮、爱抱怨、娇气、软弱……这些通常人们较多用来形容一些女性的词汇,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使用到男性身上。甚至一些女性在一起聊天时,总会抱怨说:现在的男性越来越不像男人了。
以上说的这些男性有一个专有名词——“瓷男”。这类男性被称为易碎的男子,承受不起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平时工作多一些,就要开始埋怨;稍微碰到些挫折,就表现地非常受伤;在大多数时候,非常自我,缺乏男人应有的责任感……
网络上甚至认为“瓷男”最终的归宿是基本丧失男人的个性,变成“雌男”,与女性仅剩生理上的区别。
30岁男子失恋向朋友伤心哭诉
30岁的姜昕(化名)被同事们认为是典型的“瓷男”,除了外表长得俊朗,有些时候甚至比女性还打扮得精致之外,工作时常常会像女生一样抱怨:头好痛、腰好酸,而男生普遍喜欢的体育运动,他一点兴趣都没有,却非常钟情于各种爱情情感剧。
前不久,姜昕谈了一个女朋友。但是更像是找了个“姐姐”或者“妈妈”,很多事情都是反着来照顾的,女朋友要像对小朋友一样对他。最终,女友受不了他的这种个性,结束了才不到一个月的恋情。
当晚,姜昕就给几个好友打电话,哭诉自己失恋。朋友们都出来安慰时,他又几度当着朋友的面洒泪,分手让他倍感受伤。
生活中,像姜昕这样的“瓷男”并不少见。
网友林子说:“我闺蜜的老公到国外出差两个星期,回来时给自己买了好几件衣服,还有皮带、手包等等,总之是买全了,而给他的妻子却什么都没买。在他们的生活中,这个男人也是只关心自己,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这种‘瓷男’全然没有男人应有的责任感。”
网友小莫的前男友也是一个“瓷男”,小莫说,和他在一起,一点都没有被照顾的感觉。脏衣服满地扔,东西经常找不到,出门老是丢三落四……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他每天都要给他妈妈打将近半个小时的电话,凡有大事儿也是让他妈妈拿主意。“算了,我只能说,他还没‘断奶’。”
81.16%被调查者认为身边瓷男很多
事实上,“瓷男”最初的本意并非如此,它最早是指拥有外貌上的先天优势,人长得比较帅气,但有点自我臭美,相比一般男性更注重打扮自己。
就像曾有“瓷男文学先锋”描述的那样:基本是苍白、纤细,时常孤单,呼唤爱情,他们大多数从小都有纤细的外表、俊俏的面庞,但是内心仍然是“纯爷们”,脏活重活,困难时挺身而出,仍然有他们的份。
电影《失恋33天》里文章饰演的王小贱,就被认为是这样的“瓷男”,外表俊俏,说话动作都有些“娘”,但是内心是“纯爷们”,关键时刻很男人地为黄小仙出头。
要看一个人是否有“瓷男”潜质,可以参考三个问题:
1.从小被家里女性成员带大。
2.一直觉得自己长相属于中上等水平,如果好好打扮说不定就是上上等。
3.对韩剧曾经着迷过一段时间。
只要对应其中的两项,就说明已经离“瓷男”不远了。
不过,“瓷男”这个身份最终被走偏。多了软弱、少承担,甚至还有外表粗犷的,对自己外貌定位不准确的也加入到走偏了的“瓷男”路线,他们个性一上来,让姑娘去换桶装水、干体力活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今的“瓷男”用来专指被父母宝贝得如同精美珍贵的瓷器,根本不需要自己面对现实问题,这样的男人很难深刻体会什么是社会和家庭责任。
由于躲在父母的身后,越来越多的小肚鸡肠、心胸狭窄,越来越多的软弱退缩、不敢担当,不关心忠孝仁礼和父母的感受,他们只关心自己,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全然不再有男人们应有的责任感。
在网上一项“你觉得身边的‘瓷男’多吗”的调查中,81.16%的人选择了“多”。
“瓷男”最明显的症状,按投票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承受不了打击,没有毅力;娇气,吃不了苦;不宽容;容易生气;较真,爱钻牛角尖;爱吃醋,嫉妒他人;把恋人看得很紧,时时处处电话掌控行踪;爱哭,情绪化。
不少女人惊呼,现在的男人越来越不像男人了。虽然说得有些夸张,但不得不承认,确实已经有不少男性逐渐“瓷化”。
而在对为什么会造成“瓷男”越来越多的原因分析中,约54%的人认为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都在发生变化”,有32%的人认为是“现在社会,男人都被宠坏了,尤其是在城市里”,还有14%左右的人认为“女人都太强势,太男性化,男人反而被比下去了”。
“瓷男”可以重回“纯爷们”行列
身边有“瓷男”出现,对待的态度也分成两派:“厌恶派”和“无关派”。
“厌恶派”认为,“瓷男”绝对是个值得羞愧的称呼,完全没有担当、只顾自己的人当然要被唾弃的。与这样的人一起工作生活,绝对后患无穷。
而“无关派”则认为,“瓷男”只要不影响到别人,不要太过分,他们这样的性格也无可厚非,整个社会价值观和审美观都是在变化的,“有女性走中性路线,男性这样也不该受到歧视。”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瓷男”眼里只有自己,有些人意识到自己越来越“瓷化”,也想做出一些改变,成为内心是纯爷们的“瓷男”。
杭州五云山疗养院院长、心理学博士骆宏认为,完全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感的“瓷男”,一直这么下去,必然会逐渐不被周围人喜欢,最终被淘汰。而那些想要做出改变,变回纯爷们的“瓷男”们,必须要承受得住改变的痛苦。
“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口,一点一点地去坚持做改变。”骆宏表示,可以在平时生活工作中,尽量去多承担一些,勇敢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对人对事也要多些宽容,不要过于斤斤计较。
“我建议他们适当地学一点自我保健的心理知识,参与到与自己类似情况的团队中,相互帮助着摆脱之前的状态。”
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痛苦,“瓷男”身边的人也要多一些包容的态度,不要一味地指责、看不起他们。
指导专家/骆宏杭州五云山疗养院院长、心理学博士
来源:每日商报 记者 王金成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