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在线07月24日讯 陈盛斌,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服务1次,记10分;
徐梅莉,参加夜间义务巡防,服务1小时,记8分;
张明芳,扶贫帮困、家政服务1小时,记5分;
邵桂珍,参与社区文体科普活动1次,记8分;
郭春,帮助邻里接送小孩1次,记8分;
……
这一长串内容,是记者昨天在南湖区新嘉街道“六六爱心银行穆河分行”里看到的存单,这些都是新嘉街道穆河社区清沁苑、光明苑、明丽苑等小区居民的一笔笔爱心存款。这些存款不是真正的金钱,而是一种虚拟的爱心货币,以分为计算单位。记者发现,爱心积分最多的储户,存单上已累积了400多分。
社区爱心银行的实践
今年初以来,存储这种虚拟货币的爱心银行在嘉兴接二连三出现,穆河社区的“六六爱心银行穆河分行”今年3月1日正式成立,新嘉街道其他社区的爱心银行也陆续铺开。
“六六爱心银行穆河分行”行长林伟娟说,虽然社区爱心银行成立才短短4个多月时间,但存单之多已经超过了预想。
林伟娟同时也是穆河社区党支部书记,她说,社区爱心银行的创办起源于社区里一个阿姨提的建议,这个阿姨跟社区干部说:“我们社区的低龄老人比高龄老人多,能不能让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把每次服务都存起来,将来等到自己成为高龄老人后,也可以让低龄老人或者青年志愿者为我们服务。”
爱心银行把这个阿姨的设想变成现实。在爱心银行中,社区居民在提供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后,将服务折合成分数,记录在爱心存折上,累积的分数可以用来换取实物,也可以换取他人为自己服务。
早在去年7月,穆河社区就开始了爱心银行的探索,社区居民郭春是首批爱心储户,“今天下午4点?没问题,你放心吧。”记者在穆河社区听到来社区办事的郭春通过电话和一名邻居联系放学后接小孩的事,目前郭春在爱心银行的储蓄卡积分超过200分。
记者看到郭春的爱心存折上写着一条条明细,邻居没空接送小孩时,她当起义务接送员,接到孩子后先带到自己家,邻居下班后直接来郭春家接。
有邻居出国,帮助浇花浇草;有邻居到了适婚年龄,帮助牵线搭桥;有邻居腿脚不便下不了楼,去陪他聊聊天……林伟娟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社区居民到爱心银行存储爱心的具体行为。
兴办之声此起彼伏
“我们街道辖区内的11个社区先后成立了爱心银行,其中运行比较成熟的是穆河社区、月河社区、电子社区。”新嘉街道组织委员、分管街道“六六爱心银行总行”工作的陈建飞告诉记者,新嘉街道还设定了储户星级志愿者的评定,最高是5星级,累积1万分就可成为5星级志愿者了,评上5星级志愿者后一旦需要帮助,社区会优先考虑。
“这并不是说,一定要在爱心银行存入多少量的志愿服务,居民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换取相应服务。我们今年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各个爱心银行分行的工作人员主动去发现辖区内需要更多帮助的居民,想办法先让他们得到志愿服务,这也体现了一种关怀。”陈建飞说。
在“六六爱心银行穆河分行”正式成立时,新嘉街道工作人员曾这样介绍爱心银行:爱心银行储存的不是金钱,而是志愿者的爱心和志愿服务,是一种“爱心资产”。爱心银行的设立,为居民投身服务和自我服务提供了新的平台,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
解放街道凌塘社区前阵子也成立了爱心银行,社区的老党员、年轻志愿者积极提供志愿服务,爱心存折被一笔笔爱心存款填满。
“居民通过提供服务累积一定的分数后,可以到社区来换牙膏、牙刷、毛巾等实物,也可以继续存着,等到自己需要他人服务的时候再取出来,换作服务。”凌塘社区干部告诉记者,爱心银行开出后,社区居民纷纷来献爱心。
社区成立爱心银行更早还可追溯到2005年前后,当时南湖区也有社区开出爱心银行,不过那时的爱心银行多是号召居民捐献家庭富余物资等,用来给社区内的低保户、残疾人、困难家庭和外来务工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实现闲余物资的再利用。
到2009年,南湖街道民北社区开设的“时间银行”,则更多提倡大家参与志愿服务,虽然名称不同,但也是爱心银行的一种。民北社区的“时间银行”坚持至今,社区干部昨天告诉记者,“时间银行”的储户们累积的爱心时间不断增加,最多的一位居民已储蓄100多个小时。
今年这一波兴办的爱心银行,倡导大家参与学雷锋行动,为社区其他居民提供各种学雷锋服务成为主流。
昨天,南湖区委群工部副部长、区信访局副局长吴萍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期待爱心银行拉近社区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尤其在社会转型期,爱心银行肯定是值得尝试的方式,把服务量化,其中包含了“好人有好报”的传统伦理内核。
鼓励“好人有好报”
其实,嘉兴多个社区正在操作的社区爱心银行,跟国外流行的“社区货币”有着相似的概念。在日本,一个叫嵯峨生马的人两年前发起了一个“社区货币”计划,鼓励“好人有好报”,将本地非营利组织、商家和青年义工连成网络。
“社区货币”鼓励人们在社区内分享、交换商品和服务,通过劳动、参与义工活动,换取能在社区内使用的“金钱”,进而促进邻里关系,这也是一种新的社交方式。
除了日本,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一个叫伊萨卡的小镇同样出现了“社区货币”。在这个小镇的“社区货币”体系里,假如你为小区的孩子上了一堂1小时的暑期课,你就获得了1小时的报酬。然后,你可以去小镇上的签约商家消费这1小时的报酬,也可以积累起来等下次再用。
这样的解读可以发现,嘉兴正在纷纷兴办的社区爱心银行跟“社区货币”理论体系基本相仿,吴萍昨天也提到这一点,她说,美国这个“社区货币”正是民北社区“时间银行”的参考原型。
吴萍介绍,无论是民北社区“时间银行”的时间制,还是穆河社区“爱心银行”的积分制,都鼓励居民为其他老百姓提供服务,让帮助别人的居民在有需要时,也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目前,爱心银行主要基于各个社区自身的操作,社区有探索及结合实际进行创新的意识,作为群工部肯定是支持的。在操作爱心银行的过程中,社区也有这个资源,很多参与其中的居民,他们提供服务并不是为了获取,这些居民正是爱心银行设立的基础。
“我们积极支持这样的做法,希望通过长期行为,带动更多居民参与进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也许过了若干年,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探索尤其有价值。”吴萍特别提到爱心银行的长期效应。
社区爱心银行何去何从?
参照“社区货币”运行准则,居民在爱心银行有了存储,也可以随时来提取,得到回报。
在民北社区的“时间银行”,两年多过去了,存储量不断增加,但至今无人来提取过哪怕1个“时间币”。如果货币不流通,储户只存不取,对银行来说肯定不能算是正常状态。
穆河社区关于爱心银行的前期探索从去年7月开始,这里的储户提取积分的也不多。首批储户郭春提取过,前段时间郭春有事,母亲又扭了腰,爱心银行工作人员提取郭春存储的积分,让其他志愿者送上服务,使郭春的孩子吃上了热饭热菜。
季宏是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管理与服务专业副教授,她在了解社区关于爱心银行的探索后说:“爱心银行是社区管理的可行尝试,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爱心银行把自愿自发的学雷锋做好事变成了一种科学的管理运作模式,如果爱心银行有活跃的“存”与“取”,可以有效地记录和比较科学地度量爱心奉献者的付出以及他将得到的回报。
在季宏看来,爱心银行的出现也是对爱心奉献者的长效激励机制,通过爱心银行的储蓄,可以形成爱心奉献者对未来回报的预期,保护和促进其持续不断进行爱心服务的热情,能够让爱心服务具有持续性和长远性。
爱心银行如果能有效运转,可以改变过去做好事不留名的模式,让爱心银行的储蓄大户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有助于社区营造浓厚的互帮互助氛围,也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善良风尚,在社区居民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其实,归纳季宏的说法,也就是吴萍所说的“润物细无声”。不过,季宏所说的爱心银行价值,都建立在爱心银行能有效运转的基础上。
对社区积极创办爱心银行,季宏和吴萍都持支持态度,吴萍认为大量复制的时机还未到,一项举措要推广,肯定要复制性强且成功率有八九成。
季宏则说,要保证爱心银行在未来能发挥预期作用,必须规范爱心银行的运作和管理。比如爱心银行工作人员的配备、爱心银行组织结构的架构、爱心积分兑换标准的合理性论证以及具体爱心存取的操作规范性等,都值得注意。
爱心银行,下一步何去何从?吴萍已意识到爱心银行推进中会遇到的各类困难,“比如参与面不够广泛,爱心银行对社区构建良性互动的邻里关系作用就有限,爱心银行除了政府可以提供的制度设计外,还需要有社会的广泛关注、群众的整体参与,这样才能达到效果的最大化。”
跟爱心银行倡导的志愿服务相比,吴萍更期待社区居民公民精神的觉醒。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