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一场暴雨,让我们瞬间痛失几十位同胞,当我们在悼念他们的时候,也该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这样的暴雨再来一次,我们可否有效预警并加以防范?
这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有效预警,就能实现有效防范,从而在灾害到来之时,最大限度保护人、财、物。预警就是战斗号令。北京暴雨过后,来自气象部门的消息说,强热带风暴“韦森特”已经加强为台风,而在这场台风登陆前,如果你注意收看电视新闻,“两广”沿海地市和海南省已紧急行动起来,船只归港,滩涂养殖户上岸,景点疏散游客……紧张而不失有序,其实,在沿海地区,一有台风消息,这些就是必然的“习惯动作”。
大雨有大爱,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首都人民你帮我扶,众志成城,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缺少“合格”的预警机制。此次强降雨过程中,气象部门向140多万人次发布了手机短信。当暴雨来临时,并不是所有的市民都收到了预警信息。对此,北京气象台台长乔林表示,手机短信受到发布速率问题的制约,如果向全体在北京地区的人发送,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而三大运营商齐声对外否认了气象局的说法。
认识灾害,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但芸芸众生,拥有专业水准的又有几人?再说灾害预警,国家划分蓝、黄、橙、红四个等级。蓝色一般是提醒大家注意,到黄色就表明有一定的危险性,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如果说警报升级到了橙色,这个时候就非常危险了。这些百姓能够听懂,但产生不了感性认识。预警太书面化了不行,得让百姓脑海里生成灾害画面,才能促使他们警觉。我在海边,目睹过边防战士动员群众转移,他们用手比划台风到来时,浪头的高度,可能漫到房子的那个部位,群众听得进,非常配合转移。预警不单是个面的问题,即每个人得到预警信息,还有一个点的切入问题,即视警为警。不少北京市民收到的天气警报是“出现强雷阵雨天气,雨量分布不均……”我以为,这样的文字表述,人们不当回事是正常的,把神经绷紧了反而不正常了。这四个预警等级,只有专业部门才能理解它的含义,不具有社会性,面对相关的企业、事业、机关、学校,包括所有老百姓在内,在发布预警信息时,应该有一个他们理解和接受的话语方式。
几十条生命突然而逝,光有悲伤不是最好的纪念;加强预警,堵塞漏洞对九泉下的他们无疑是最好的告慰。当下应该是最好的行动之机,快才是尊重生命的态度,加强预警就得在“当下”,莫要等“未来”。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