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6日讯
人物名片
姓名:郝学奎
年龄:45岁
职业:送水工
从业时间:8个月
39斤的桶装水,一天送110多桶,每天往返近十趟送水站,6楼、7楼也要往上扛,这是来自山东的郝学奎每天的工作内容。郝学奎送水的资历比较浅,去年10月份他和老婆一起来到舟山,刚到这里就做起送水的工作,但是因为他姓郝,脾气又好,做事认真负责,被同事和顾客称为“好师傅”。
两三点钟吃午饭是常事
7月20日下午2时左右,记者来到郝师傅所在的送水站,当时,另一位送水工高师傅刚刚回来,简单地泡了一碗粉丝就开始大口大口地吃,吃完后休息一下又起身开始工作。从他回送水站吃饭到起身继续工作,不超过20分钟。
高师傅不善言辞,郝师傅告诉记者,这么晚吃饭对于他们来说是常事。“一般十几桶水送一趟,要花上一两个小时,饭点又是顾客急需喝水的时候,所以大伙儿都经常误了饭点。实在饿得不行了,就买水和面包垫垫肚子。
”
送水站的生意受天气影响大,天气越热或者越冷,送水站的生意就越好,送水工们就越忙。“舟山是海岛城市,冬天风很大,电动三轮车四周都没有遮挡,冻得人牙齿都打颤。热的时候,骑车还好,但扛着这近40斤的水跑上跑下,汗流得像下雨一样。”
一张地图陪他度过最艰难的日子
送水工需要对地段很熟悉,刚开始做这份工作,初来舟山的郝师傅比较艰难。“那时,送水的老师傅们一天送130多桶,而我才送30多桶。”送得少,收入也少,为了多送几桶,克服对路的不熟悉,郝师傅特地买了一份地图。出发前先在地图上看好地址,不懂了就问送水老师傅。如今,郝师傅的这张地图已经破破烂烂、皱皱巴巴,“现在早已不带身上了,绝大多数路都认识了。”
拉起袖子,他的手臂“黑白分明”
除了那张地图见证了郝师傅的努力,晒得黑黑的脸庞也记录了他的辛苦。
郝师傅工作常穿一件短袖衬衫,拉起袖子,手臂上“黑白分明”。
记者坐上郝师傅的三轮车,三轮车虽然加了一个遮阳棚,铺着凉席,坐上去依然很“烤”。
送水的第一站,因为顾客觉得水桶太旧,郝师傅只好把水扛进扛出的。“其实大部分顾客都很体谅我们的辛苦,住在高楼层的顾客就算是嫌桶旧也很少会让我们重新扛回去。”
一趟送完,他一口气喝光一大瓶水
郝师傅很健谈,一路上,他告诉记者自己工作的喜怒哀乐:最郁闷的不是扛水辛苦,而是到了地方,顾客不在,需要他等,而这事基本上每天都发生;最高兴的除了发工资,就是送水给顾客的时候,八九成顾客都会说上一声“辛苦了,谢谢”。
一个多小时后,郝师傅送完水,一回到送水站,一口气喝了一大瓶水,休息了五六分钟又开始领单子,准备送下一趟水。
努力工作会有相应的回报,现在郝师傅每个月可以拿上三四千元,大部分留着给上大学的儿子当学费和生活费,“希望他学有所成,以后不用像我一样辛苦。”
记者手记:
39斤的桶装水,一天送110多桶,我算了一下,约4300斤。这是郝师傅一天的送水量,一天他要扛进扛出扛上扛下的重量。大热天,让我拎个空桶上下楼,我也很感吃力了,可想郝师傅们的不易。
之前跟送水工的接触仅仅是他们送水来的那两三分钟,知道他们辛苦,也会跟他们说声“谢谢”,但多少是一种习惯性的礼貌,没有亲身体验他们的工作,感谢里多了几分漫不经心。从没想过这漫不经心的一声道谢会让他们真心感到快乐。跟郝师傅聊天,觉得他们很开朗,很容易满足,对于顾客更多的是感谢而非抱怨。
跟着郝师傅到顾客家门口,看着郝师傅马不停蹄地搬水送水,一家又一家扛水上门,热得汗流浃背,给人送水,自己却没喝上一口。当我们呆在空调房间,喝着他们给我们送上的清凉的时候,真心地向这些师傅们说一声:谢谢!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