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6日讯 天一热,防晒霜就成了女人的最爱,出门之前涂涂抹抹那是必须的,而且为了加强防晒效果,往往涂得厚厚的,才会放心地出门。可是,最近美国的一些研究结果让爱美的女人们忧心忡忡,健康可是大于美丽呢,这防晒霜要不要涂呢?
涂防晒霜会加大患皮肤癌风险
美国密苏里州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的马银法博士最近发现,防晒霜中的常见成分氧化锌,在阳光照射下会释放出有害微粒自由基,增加人体患上皮肤癌的风险。
美国密苏里州科技大学进行了一个研究:观察防晒霜的各种成分在阳光底下会发生什么变化。主持研究的化学系教授马银法博士(Dr. Yinfa Ma)发现,防晒霜中的常见成分氧化锌,在强光下会释放出一种称为“自由基”的有害微粒。过多的“自由基”会对人体细胞和细胞内的DNA链产生破坏作用,导致罹患皮肤癌的风险提高。
马教授在实验中将肺细胞浸泡在氧化锌溶液中,然后用各种光线照射溶液。他发现,肺细胞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死亡速度最快。不过即使在普通可见光的照射下,肺细胞情况恶化的速度也不容乐观。此外,光线照射时间越长,自由基产生的危害就越大。被紫外线照射3个小时后,氧化锌溶液中有半数肺细胞死亡。而经过12个小时的照射,死亡的细胞增加到九成。
马教授指出,利用肺细胞代替皮肤细胞进行实验,只是对氧化锌研究的初步阶段。大家先别急着从以上实验结果得出任何对防晒霜安全性的结论,更多更深入的实验仍需继续进行。
防晒乳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防晒乳所含的“二苯酮”成分,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联。
美国纽约州卫生部沃兹沃斯中心和纽约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二苯酮”会模拟女性雌激素作用,可能会增加女性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研究人员说,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组织跑到子宫以外其他部位,这是首次研究发现防晒乳成分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联。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防晒乳和其他保养品所含的“二苯酮”成分进行了分析,“二苯酮”可有效防止紫外线伤害。但小剂量的“二苯酮”能穿透肌肤,然后被身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血液中模拟雌激素作用。雌激素会使子宫内膜异位症越来越严重,而在育龄女性中,约每10人有1人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
研究人员以626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曾因子宫内膜异位症接受手术治疗。研究人员检测了她们尿液中的“二苯酮”浓度。结果发现,“二苯酮”家族成员“二羟基二苯甲酮”浓度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密切相关,身体中的“二羟基二苯甲酮”浓度越高,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也越大。他们还发现,住在日照充足地区的女性,一到夏天,身体中的“二苯酮”浓度往往较高。研究人员怀疑,这可能与使用防晒霜有关。
防晒霜涂还是不涂
金华市第五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刘冬梅副主任医师说,防晒霜采用吸收或反射太阳光中对人体皮肤有害的紫外线的化学物质来保护皮肤。现在的防晒霜中,氧化锌的应用都是被研磨到纳米尺度,能有效地阻隔紫外线,而且它们是少数能同时有效地阻隔引起皮肤皱纹的长波紫外线和导致皮肤癌的中波紫外线的化学物质之一。
但是防晒霜中的氧化锌和纳米氧化锌是否能渗透到皮肤中,是否能给皮肤覆盖一层能释放自由基的东西?在过去10年里,由政府部门、企业及独立研究者进行的15项科学研究中,只有一项研究表明,纳米粒子可以被野兔的皮肤吸收,没有研究证明它能渗透人的皮肤,甚至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也没有发现类似现象。至于人们还担忧紫外线过滤剂“二苯酮”会对内分泌系统产生的影响,也有学者做了相关实验表明:具有雌激素作用的生物相关性尚未确定,还需要进行长期研究。
“所以,在等待更多研究结果出来之前,研究者提出建议:最好避开阳光直射,特别是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如果无法做到,那还是使用防晒霜吧,因为在阳光下长时间暴晒会严重提高患上皮肤癌风险的,这是目前医学界已经明确的结论。这种风险远大于二氧化钛或氧化锌等物质纳米粒子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刘冬梅提醒,两害相权取其轻,最好控制防晒霜的用量,以往不少人为追求更好的效果而拼命涂抹防晒霜显然是不合适的。更不能滥用防晒霜,一年四季每天都使用绝对是不可取的。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