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6日讯 一碗水难端平、群众怨言多、众口难调,这些在农房改造中普遍遇到的瓶颈问题,在浦江县黄宅镇信华下于市村却迎刃而解。浦江县积极探索农房改造新模式,总结出“问题前置、利益前移”的梯度安置法引起关注。
昨天,记者在下于市村采访时,村民普遍对梯度安置法的农房改造新模式感到满意。44岁的村民黄娟凰和丈夫有两个儿子,大儿子21岁,按政策,18周岁以上可有增计基础人口1人;小儿子7岁,按以前规定,什么都不能享受,但实行新模式后,可享受3平方米的面积。
黄娟凰屈指向记者算起了账:“我们家原来只有78平方米,改造后占地面积增至123平方米。按照建筑面积1∶6的比例,相当于有六套套房呢。房子有了,儿子讨媳妇就不用愁了。”
利益如何平衡,如何实现人人享受是农房改造的重要课题,也是农村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去年底,下于市村两委经过广泛调查摸底、征求意见,推出《黄宅镇信华村下于农房改造实施细则》。浦江县农办主任毛必喜将其中的创新点总结为“梯度安置法”等四法。
一把尺子衡量法:房屋安置面积的计算将人口和户型二者结合起来,在每户增加一个基数人口的基础上,统一按人口计算安置面积,且与宅基地管理办法规定的安置面积相符。
梯度安置法:农房改造涉及农户利益长久,计算安置人口的截止时间很难确定。为解决这一瓶颈,开创性地设计了“梯度”安置办法,解决了因生老病死、婚姻嫁娶中人口增减在安置分配利益的难题。
问题前置化法:改造中后期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的破解,涉及改造成果与社会和谐。此次农房改造,村干部在调查过程中,共梳理出57个问题,村干部加班加点,逐一上门向老百姓讲解政策、答疑解惑,很好地化解了矛盾。
市场运作法: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防止行政命令式的硬性凑间安置方法,以更加体现公平公正性。据了解,根据下于市村以高层公寓为主的安置特点,村将建立安置房屋中介服务机构,对安置户不凑间数(套数)的面积以市场价进行余缺调剂。
浦江梯度安置法是我省农房改造工作的重大突破,成效令人刮目相看。原本难以开展工作,村干部得三天两头跟在村民后面,催问农房改造的进度。继下于市村完成试点后,该县将在浦阳街道白林村、石马村等多个村庄推广。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