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7日讯
寻访人:
记者吕玥方力
浙江大学法学专业学生洪俊杰
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李洪宇
寻访地: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
【历史长镜头】
“今晚我们必须拿下遵义城,并以遵义为据点,击溃明天赶来增援的国民党中央军。这场仗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站在凤凰山下的小河滩上,年轻的邓萍指着不远处的遵义老城,向战士们传达指示,意气风发。
那是1935年2月27日的黄昏。两天前,红军刚刚攻占娄山关,军委指示趁敌人喘息未定,再克遵义。时任红三军团参谋长的邓萍带领部队,一鼓作气打下遵义新城及周边村落,攻克老城翘首可待,邓萍连夜部署攻城方案。
突然,一发冷弹击中了他的脑袋。邓萍缓缓倒地,鲜血染红了脚下这片他挚爱的土地……此时,他才27岁。
新中国成立后,遵义人民没有忘记许许多多像邓萍一样,把生命留在这里的红军将士。在当年战场遗址,人们先后找到77名红军烈士的坟墓,在凤凰山麓的小龙山上修建红军烈士公墓,并把早已远近闻名的“红军坟”,也从桑木垭移到小龙山上。从此,小龙山也被称为“红军山”。
【寻访现场】
“红军山”的每一天都很热闹。
当我们早上来到“红军山”山脚,广场上早已停了好几辆旅游大巴和私家车。
在纪念碑的东侧,是一排长长的“红军英烈墙”。深青色大理石墙面上,镌刻了红军转战川、黔、滇边界时牺牲的3000余名指战员的姓名、籍贯、年龄。我们看到,很多人只留下“王同志”、“刘同志”这样模糊的称呼,但想到他们牺牲时大多数都跟寻访的大学生差不多年纪,不免让人感慨万分。我们在“红军英烈墙”前长时间默默伫立,仿佛跟他们有了心灵的对话。
在纪念碑北面的小山坡上,便是邓萍烈士墓。据说,邓萍牺牲后的许多年里,遵义民众为了保护他的坟地,付出巨大努力,多次偷偷迁葬。解放后,大家又多方寻找墓地下落,终于在1959年将邓萍的遗骸落葬小龙山。
在邓萍墓西面,还有一座红军卫生员墓,是纪念为老百姓看病而被反动派枪杀的红军小卫生员而建。当年埋葬他的时候,老百姓都不太清楚他的名字,只好在墓碑刻上“红军坟”。
“红军坟”下的一尊铜像引起我们注意。由于长期被叫作“小红”,这座铜像被塑成了女卫生员给老百姓孩子吹凉汤药的形象。只见“小红”的手臂上,系满了人们寄托哀思的鲜艳红绸,而脚的部分,由于长期被人们抚摩,已经变成了银白色。
“可见鱼水情深。”一同寻访的大学生不禁轻轻感叹。70多年来,遵义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是当地老百姓从来没有忘记那些为了他们幸福生活,而把生命长留于此的英雄儿女。他们对红军的感情,就像凤凰山下的湘江水一样,一直流淌在这个城市的中间,深厚绵长。
【专家访谈】
遵义会议纪念馆原副馆长、党史专家费侃如:遵义红军烈士陵园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有近5000万人次来此祭奠革命先烈,缅怀革命先烈的事迹,正说明红军战士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深入人心,“红军山”也成为党和人民群众鱼水深情的证明。
【历史背景】
遵义会议后,红军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转战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四渡赤水,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歼灭大量敌人。随后,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分兵黔东,诱出滇军来援。又出其不意地向云南疾进,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随即于5月初抢渡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优势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界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