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头”“重出江湖”,从大环境上看,这与当前日益严峻的“血荒”形势有关。今年6月15日,《南方周末》曾刊文称,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两年来关于“血荒”的报道已经多达47篇。此前,首都血库4种型号红细胞更是一度全面告急,血小板除B型和O型分别为“欢迎献血”、“尽快献血”外,A型和AB型均为“紧急献血”。
就行政层面而言,这要“归功于”相关部门的监管失职。根据报道,当记者致电金山血站办公室、嘉善县卫生局等部门时,得到的答复居然大多是:“啊,竟然还有这等事?”看到这一幕,笔者纳闷:这究竟是“血头”还不够高调——如果在网吧、厕所等地四处张贴招人献血的广告仍算“低调”的话,还是某些人揣着明白装糊涂?事实上,要是没有“内鬼”帮忙,假暂住证怎么可能批量办理?这就是为何“疏通关系”会成为“血头”们不得不承受的“隐形成本”。用他们的话讲:“办证要请当地有关部门的人吃饭,还要送礼,很多方面需要打点。”
不过,从根本上讲,问题主要还出在现行献血体制本身存在的弊端上。以上海为例,很多血站都缺血,相关部门为了缓解缺血的矛盾,向村、企业下达了任务指标。可以说,正是这些不该存在的量化指标逼得村干部、企业负责人与“血头”内外勾结,非法组织卖血。
从这个意义上讲,打击“血头”,切断“标价血”背后的黑色产业链,一方面需要为村干部、企业负责人“减负”,避免沉重的献血任务“逼良为娼”;另一方面有赖于从根本上解决“血荒”难题。研究显示,一个城市只要有1%的人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就不会担心血库缺血,而目前我国人口献血率只有0.87%。要弥补这0.13%的缺口,一要靠国人义务献血意识的不断提高;二要血站及卫生部门不断改进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弥补现行献血用血制度的缺陷。
如果说,“郭美美事件”引爆了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危机,那么血站官网被抢注变身笑话网站等事件,则在公众的献血心理上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以致“我献的血到哪去了”一时成了网络热问。此外,用血手续过分烦琐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公众的献血积极性,而血液的不合理使用则进一步加剧了“血荒”。这些问题不解决,“血荒”便很难彻底消失,“血头”及非法卖血现象也就很难杜绝。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已经有两名“血头”遭起诉的前车之鉴,但有偿献血如今却依然逆势“蓬勃发展”的原因所在。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