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切经济行为中,卖自身身体器官和血液可能是几近绝路时的无奈选择,也是充满社会悲剧感的一种买卖。如果真的有一天,血液也成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并日益泛滥,这个世界将是悲哀的,并很可能充满细菌、病毒和各种传染病。
献血,应该是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在欧美的很多国家,自愿献血的血源完全足够临床用血使用,但我国为什么“血荒”连连?我们也有立法,义务献血也已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宣传,但还是无法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笔者认为,各地屡屡出现“血荒”的原因,一是公众对无偿献血还有一定的误解;二是制度激励不完善,实践中缺少献血者“好人有好报”的实例,或者虽有实例但宣传不够,没有深入人心,无法调动大家献血的积极性;三是血站公信力不足。有关民意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受访群众在肯定无偿献血作用的同时,也对献血工作提出了质疑,包括对运营方式、规范流程、回馈承诺等,都有很多疑虑,并最终形成了不信任。
因此,要实现无偿献血的经常性和普遍性,就必须消除群众心中的这种不信任。长期的、太多的失信于民,已经让民众受伤的心慢慢长出了厚厚的茧子,这不是一朝一夕能磨平的。我国实行的是无偿献血制度,这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献血是无偿的,但用血的费用却很高,甚至可以说很昂贵,其中是否有人或单位从中盈利甚至获取暴利?公众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很正常,这需要有合理的解释,更需要有关部门公开账目、公开流程等,还公众一个明白,消除“公民无偿献血、医院高价卖血”的疑虑。
一方面不想解释和公开,一方面又要面对“血荒”的现实,在这种压力之下,某些机构于是放弃了制度底线,“门户大开”,默许一些“血头”“发挥作用”,以解燃眉之急——这恐怕就是“标价血”背后黑色产业链形成的真正原因。由于“门户大开”,这些“血头”找人献血完全不考虑献血者的身体是否健康,“血头”会怂恿献血者向医生隐瞒实情,以获得献血资格。如此一来,因输血被传染各种疾病的情况就很可能出现暴发。
海盐作家余华曾写过一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现代社会要消除靠卖血为生的“许三观”和“血头”,就要在全社会建立起无偿献血的好机制。这种好机制不是一两个官员带个头献点血就能形成的,而必须从重构公众对献血的信任着手,从建立一整套公开的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做起。也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除“血荒”。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