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6日讯 时针指向了午夜12点,徐春林看了看时间,又看了看围坐一桌的村干部,打了个哈欠,半开玩笑地说:“早安,大家都回家睡觉去吧。”一群人整理好东西骑上车匆匆消失在夜幕中。这样的场景每周都在上演,徐春林是导演,亦是主角。
自从他当上了嘉善县姚庄镇姚庄村的党委书记,为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姚庄村每周的班子例会放在了星期五晚上,从晚上6点半到11点多,五年如一日,风雨不变。南北片桥该怎么修、西西河该怎么管理、党员该怎么发挥作用,一个个难题在这里被解决,一个个想法在这里孕育。
有人说他傻,放下经营多年的小厂,放下每年10多万元的收入,累死累活来当个村书记,图个啥?可在徐春林看来,他1980年参加工作,做过农技员,进过村班子,当过乡办企业厂长,下过岗,开过公司,如今年过半百,若能给老百姓实实在在干点事情,也算是功德圆满。
少说话,多干活,办实事,这是徐春林工作的准则,也是他兢兢业业为百姓谋福利的真实写照。
突破困境辟新路,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
5年前,当徐春林再次回到姚庄村的时候,姚庄村已是一个有着23个自然村,4415名户籍人口,8000多名新居民,120多名党员的大村。由于村庄规模大,村干部来自合并前的各个村,不团结、办事拖沓、业务生疏、凝聚力不强的现象层出不穷。
“村务管理混乱,工作开展不到位,吃亏的还是老百姓。”徐春林若有所思地说,要管好一个村,那么全村上下就得拧成一股绳,尤其是村干部和党员,必须当好“领头羊”。以身作则,公开承诺。徐春林当机立断,在村里面掀起了一股村干部、党员公开承诺,老百姓共同监督的“风尚”。
村干部们围绕征地拆迁、农房集聚、强村项目等重点工作以及条线日常工作作出年度目标承诺,明确具体工作措施,执行“日记录、周汇报、月交流”制度;普通党员则实行“基本义务+为民服务”事项公开承诺,不仅公开展示承诺内容,还跟踪并公布党员履诺情况,接受广大村民的监督。据悉,姚庄村全村共有履职能力党员116名,共承诺为民服务事项近400项。
统筹资源强管理,造福百姓做好两件事
“老百姓是最实在的,你能及时、有效地帮他解决难题,他心里就会一直记着你的好。”徐春林告诉记者,想要造福老百姓,关键做好两件事:抓好村里的集体经济,服务好村里的老百姓。
2007年的姚庄村,不仅没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来源,还欠了几百万元的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徐春林上任之后,便对全村资产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千方百计加强集体资产收益项目化管理,盘活村级集体资产存量,不断拓宽发展集体经济的渠道。2011年,姚庄村的可支配收入突破了300万元,其中固定收入达140万元。
村集体经济的日益壮大让姚庄村有了造福百姓的资本。姚庄村投入30多万元,建起了文体活动室、图书室、门球场等一批公益性服务场所;每年固定支出24万余元,给全村417名70周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30元生活补助……
“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老百姓。”徐春林告诉记者,服务老百姓,经济是基础,但也少不得制度的保障。
“践行一句服务承诺、建立一块责任区域、写好一本服务日记、创设一个服务阵地、建强一支服务队伍、开通一条服务热线、完善一套服务制度、形成一套评价体系”——姚庄村“八个一”村级为民服务法的推行,优化了服务环境,丰富了服务内容,拓宽了服务路径,让每一项涉及老百姓利益的服务项目都及时落到了实处。
服务大局谋发展,城市建设实行三步走
“当了这几年的村书记,最让你头疼的是什么?”
“拆迁。”
简单两个字,却似有千斤重。经济开发区、农房集聚点、体育馆、商业区……一个个小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落在了姚庄村。为服务全镇发展,征地成了姚庄村的重要任务,也成了徐春林每天工作的主要内容。
“拆迁也是有套路的,得摸准老百姓的心思。”徐春林告诉记者,摸底调查、确定方案、准确评估,这是拆迁最基础的“三部曲”,但整个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要及时、有效地跟老百姓沟通。
作为村书记,徐春林大事小事一手抓,几乎每天都只能匆匆吃口晚饭就开始走村入户做工作。容易的上门走访四五次,不容易的可能要走上四五十次,说破了嘴磨破了鞋,有人刁难,有人不理解,但更多的人被他的诚心和耐心感动。
“儿子要结婚急着用房子,母猪生小猪不能随便换地儿,拆迁过程中,老百姓的问题千奇百怪,但又实实在在,每一家都得合情合理地解决好。”徐春林说,虽然问题多,但只要沉下心跟老百姓好好沟通,他们也是通情达理的。
现如今,姚庄村已有300多户拆迁户顺利入住桃源新邨社区,邻里节、排舞大赛等活动络绎不绝,新农村生活有了新风貌。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这位奔走在基层第一线、兢兢业业的实干书记——徐春林。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