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6日讯 从今年2月开始,每逢周六早上5点50分,当天傍晚4点50分,南湖区余新镇8800多只有线广播里,就会传出一个用当地方言播报的声音。这个声音的主人是有着39年教龄的李志荣,他也是余新镇司法所的“老娘舅”。
李志荣主持的这档方言节目叫《渔里老娘舅》,是余新镇广电站的自办节目。“我住在曹庄集镇,每天在曹庄和余新镇区来回赶,自从节目开播以来,路上碰到熟悉的人,他们都会和我聊上一期节目的内容,有时还会跟我有不同的观点。”
讲完《渔里故事》
做《渔里老娘舅》
李志荣2010年2月退休后,就应邀尝试方言类广播节目。前年刚开始时,他主要是用方言讲述与余新“搭界”的历史故事。余新古称“渔里”,李志荣主持的这档节目则取名为《渔里故事》。
退休前的李志荣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曾参与编纂《余新镇志》和《余新乡土教材》,他对发生在余新的大事件,对余新的历史人物、风土人情、地名由来都了如指掌。譬如,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结合当地历史上的优秀人物,李志荣以方言说故事的形式,介绍辛亥革命先驱褚辅成的事迹。节目播出后受到广泛好评。
近年来,余新镇“两分两换”进程加快,拆迁安置、房产分配方面的纠纷也日益增多,李志荣作为镇里唯一的“老娘舅”,经常遇到类似的案例,调解之余,他觉得有些案例颇具代表性。李志荣和镇广电站的编辑一沟通,双方一拍即合。
继《渔里故事》之后,一档新的方言类调解节目《渔里老娘舅》于今年2月开播。
《渔里老娘舅》开播以来,每期都用方言讲述一件发生在大家身边的事。节目充分体现普通群众的伦理价值观,弘扬人文情怀。尽管讲的是家长里短,但都是发生在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听来入耳入心。“在老娘舅工作室里经常遇到这样的案例,这个节目用方言宣讲,起到了广大群众乐于接受,又能在诉求、共鸣中明白道理的宣传效果。”李志荣说。
贴近百姓生活
传承方言文化
因为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贴近民生、民情,老娘舅又亲身经历整个调解过程,情节跌宕起伏,再加上节目形式新颖,该节目一经播出,立即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
家住余新镇余北大街的张老汉,曾经为了家庭纠纷到老娘舅工作室接受过调解,后来,家庭成员间和好如初。“我们一家人都很喜欢听《渔里老娘舅》这档节目,一到周六黄昏,全家人聚在一起听,一起聊老娘舅讲的事情。”张老汉竖起大拇指直夸节目办得好。
余新镇广电站栏目负责人莫建峰告诉记者:“方言类节目相对普通话节目而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渔里老娘舅》用方言形式播报我们身边居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人生诉求、生存状况,更加具有贴近性。方言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己创造、使用的一套语言符号系统。方言作为一种古老的地域文化,与特定地域内的听众有种心理上的接近感,肯定比普通话更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更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提高收听率,也增强了乡镇广播自办节目的宣传效果。”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