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音:shàn)病俗称“疝气”、“小肠气”,是外科常见病之一,是指人体某些部位的组织或器官离开了原来的位置,通过人体的某些缺损或间隙等进入到另一部位,使部分脏器发生功能障碍。在我国,疝病患者每年达300万至500万,然而,能及时正规治疗的患者却不多,以至于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疝和腹壁外科施小宇副主任医师说:“疝病不是小病,有时也会致命,手术是目前根治疝病惟一可靠的方法。越早手术,风险越小,并发症也少。否则,一旦形成‘嵌顿疝’,再加上治疗不及时,极有可能导致小肠坏死,需要进行肠切除术,既增加了手术风险,也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前两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就接诊了一例疝气嵌顿的患儿。
孩子腹部突然疼痛难忍
一查是典型的嵌顿疝
患儿两岁半,大半年前,每当他运动或解完大便后,睾丸右侧会有一块地方凸起肿块,有点像核桃,但因为只要平躺下来,凸起的肿块就会自动缩回去,而平时身体也没什么不适感,所以也就一直没到医院看。直到那天傍晚,孩子突然呕吐不止,腹部疼痛难忍,平时凸起的包块变得又大又硬,也无法缩回去了,才被紧急送到医院。
“这属于典型的嵌顿疝,幸好来得及时,要是再晚一点,可能就要出现肠管缺血坏死了。”浙医儿院普外科刘伟光主任医师说。
小儿疝气
多发生在剧烈运动、大便干结时
疝气是小儿普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在0.8%-4%,常见于男孩。浙医儿院每年门诊手术可达2000例,病房手术为1000例。每年还会有100多例的“嵌顿疝”,嵌顿疝与急性阑尾炎、肠套叠并称为普外科的三大急诊。
与成人疝气不同,小儿疝气大都属于先天发育问题。在胚胎时期,腹膜在腹股沟(连接腹部和大腿的重要部位,离生殖器很近)内向外有一袋形突出称为“鞘状突”,可帮助睾丸降入阴囊或子宫圆韧带固定。随着胚胎发育,睾丸在出生前会随着鞘状突下降到达阴囊内。正常发育时,在出生后鞘状突逐渐萎缩闭塞,若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闭塞,或闭塞不全,腹腔内容物(以肠管最为常见,也有卵巢、子宫等)就会进入鞘状突,形成疝气。男孩的发病率高于女孩,是因为男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个睾丸下降的过程,腹股沟开口开放的时间较长。
小儿疝气一般发生在哭闹、剧烈运动、大便干结时,此时,腹部内压力增高,腹壁薄弱。这也是为什么长期患便秘、慢性咳嗽、经常哭闹的孩子容易患病的原因。
有没有嵌顿疝
三个迹象要警惕
“孩子的腹股沟处会有一突起块状肿物,有时候会延伸至阴囊或阴唇部位,这是小儿疝气的典型症状。”刘主任说,如果凸起的肿物在平躺后,或用手按压时能够缩回去,就称之为可复性疝气,对孩子的身体影响不大;相反,如果肿物无法回纳,家长要引起警惕了,可能发生了嵌顿,要及时就诊。一旦嵌顿时间过久或过紧,极易出现肠管缺血坏死,甚至引发旁边的睾丸或卵巢坏死等并发症,可能就要切除坏死肠管及睾丸或卵巢,这对孩子的身心有很大影响。
家长怎么知道宝宝有没有“嵌顿”?刘主任说,有三个迹象可以提示——宝宝突然变得不乖,不断出现哭闹、呕吐,或伴有肠绞痛、腹胀等;原本可以自行消失的肿块难以缩回,甚至变硬了,或原来腹股沟没有肿块的出现了肿块;“嵌顿”时间过长,有些孩子出现便血。
戴疝气带治标不治本
目前,手术是治疗疝气惟一有效的方法,但能够及时手术的患儿并不多。门诊中,刘伟光主任门诊时常会遇到一些家长,一直误以为疝气就是孩子腹股沟有肿物“进进出出”,只要孩子没有不舒服的表现,也不影响身体健康,就不需要手术。等到孩子感觉不舒服了,才急忙带孩子上医院,那时,肿块下坠往往已经接近阴囊(阴唇)了,这不仅会造成孩子活动不便,也增加了嵌顿的风险。
戴疝气带不行吗?这也是很多家长经常问刘主任的问题,家长担心孩子太小,承受不了手术的风险。刘主任解释:“疝气带是有争议的治疗方法。疝气带的构造像裤衩一样,不同之处在于,疝气带内面有一个凸起,穿上后凸起正好压迫腹股沟部,使腹腔内容物不再进入鞘状突。但疝气带对家长的观察和护理要求较高。首先,疝气带易走位,很难保证凸起刚好对准疝气突出部位,否则,达不到治疗效果;其次,戴上疝气带后,家长难以及时发现小儿是否出现了‘嵌顿’现象,可能导致治疗延误。”
“只有那些0-6个月的孩子,或因严重疾病不宜手术的患儿,我们才建议戴疝气带观察。其他情况,只要孩子满一周岁,没有严重的手术禁忌,我们都建议及时手术。疝气手术在普外科属于常见手术,技术已较成熟,家长不用太担心。”刘主任说。
老人也是疝气高发人群
长期便秘、支气管炎患者要当心
除了小孩会得疝气外,老人也是疝气的高发人群。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人疝气的发病率约为百分之三点几,但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提前到来,浙医二院疝和腹壁外科施小宇医师发觉这两年疝气的发病人数逐渐上升,去年他们大概做了四百多例手术,今年他差不多每个星期就要做8到10例。
老人为什么会得疝气?施医师说,当人直立行走时,腹股沟是一直吊在那里的,而腹股沟区是人体最薄弱的地方,没有肌肉,只有一层薄薄的膜。随着年龄增长,这层膜会变得越来越薄,甚至破裂,渐渐地,腹腔里的内容物就会掉出来,形成疝气。就好比车轮一样,长期使用车轮的外胎会越来越薄,甚至磨损,那么内胎就会脱出来。这也是疝气以老年人多发的原因。
从医学角度讲,引起疝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腹腔压力增高、腹壁薄弱。导致腹腔压力增高的诱因有长期慢性咳嗽、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便秘等;引起腹壁薄弱的诱因,有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腹股沟区、腹部有过手术史(如阑尾炎手术、前列腺手术),患过肝腹水,及各种外伤史。
由于疝气多见于老年人,老人又往往伴有各种慢性疾病,抵抗力相对较差,所以,惧怕手术的患者很多,总希望能拖一天是一天。其实,这是不对的。施医师说:“一旦发现疝气,应及早手术,越早手术,风险越小,并发症也越少。只要没有严重手术禁忌证(心肺功能不好者),都是可以手术的,与年龄大小无关。我们为很多七八十岁的患者做过手术,年纪最大有90岁。”
听信小广告
大伯延误治疗病情加重
有位陈大伯,因听信小广告,延误了诊治,病情加重。
陈大伯60多岁,患疝气四五年,除了偶尔的腹部胀痛、影响走路外,没有其他不适,就一直拖着没做手术。半年前,他到外地旅游,无意中看到当地不少小诊所打出一针根治疝气的广告。对于手术一直抵触的他怦然心动,没和家人商量就去打了一针。两三个月后,陈大伯发觉腹股沟的肿块明显大了许多,腹部胀痛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但他仍没有就诊,而是买了个疝气带戴着。半年后,腹部疼痛更加剧烈,腹部包块越来越硬,有时连走路都没力气,他才急忙往医院赶。
浙医二院疝和腹壁外科施小宇医师回忆说:“大伯来的时候,疝气很严重了,肿物有10厘米大,而常规只有2到3厘米。”手术中,施医师还发现,“一针灵”已经使他腹腔里的内容物与腹壁发生了粘连,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他们花了比平时多半个小时时间,才完成手术。
陈大伯打的“一针灵”,其实是“硬化剂”,注入体内后会发生反应,使体内局部肌肉、筋膜黏合在一起,从而阻止疝气发生。据了解,这种方法始于上世纪40年代的欧美国家,但临床使用没多久就被喊停了。研究发现,硬化剂不仅不能根治疝气,还可能会导致男性精索硬化,影响生育能力。更棘手的是,硬化剂还会改变腹膜内原本的解剖结构,增加手术难度,易诱发并发症。
浙医二院日间疝气手术当天就能出院
施小宇医师说:“疝气手术说得通俗一点,就像衣服破了一样,给它打个补丁。”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2000万例疝气手术,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目前最主要的手术方法之一,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
目前,浙医二院已推出日间疝气手术,即局麻下手术,患者当天就可出院,而一般的疝气手术,患者至少要卧床三天,住院一个多星期才能下床。施医师说,日间手术适合65岁以下、没有严重疾病的患者。
施医师还提醒,疝气手术看似一个简单的外科手术,其实是一个精密的解剖手术,除了熟练的操作外,还涉及材料学和人体力学,又由于腹股沟离人体的生殖器很近,稍有不慎可能会影响患者生育能力和性能力。因此,选择疝气治疗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专业的疝气手术医院,根据自己病情及具体情况,按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都市快报 记者 葛丹娣 通讯员 王雪飞 方序 制图 李本献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