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过后,杭城数万群众走上街头,将大风刮倒的大树一棵棵拉起来,扶正支撑。 本报记者 裘志伟 摄于“88”台风后的湖滨路六公园口
浙江在线08月09日讯 1988年8月8日,12级台风正面袭击杭州。
这场只有编号还没有名字的台风,在老杭州人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至于很多年后,每当人们再说起台风的时候,都忍不住搬出它来:和88年的那场台风相比怎样怎样……
24年后的昨天,历史仿佛踏准了步子非要来一个轮回,强台风“海葵”来了。
之前的所有预测数据表明,“海葵”的威力超过了“88”台风。
24年前的“88”台风,让杭州遭遇重创,树倒车停断水断电,好几天后,全城的生产生活才逐渐恢复正常。
昨天的“海葵”,气势汹汹奔来,突发状况频频,但各部门预先准备充足,现场应对有条不紊。
我们采访了几位1988年那场台风的亲历者,让他们告诉大家,时隔24年,面对这两场台风,杭州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回忆,能告诉大家,24年,杭州在预警体系、应急制度等城市管理细节上,到底成熟了多少。
“88”台风来得太快
来不及对树木加固支撑
应对“海葵”
西湖边一片“钢管树”
老施,杭州市园文局退休职工。
“这次台风提前四五天就开始预警,准备很充分,”老施想起了24年前,“1988年8月8日台风要来,我们8月7日中午才第一次得到消息。”
1988年8月7日中午11点,老施知道台风消息后,立刻让圣塘闸(少年宫附近)、涌金闸开闸放水,赶在台风来临前,西湖水位从黄海标高7.18米降低到7.12米左右,尽可能腾出库容(“海葵”来临前,西湖水位降至7.0米)。
可8月7日是星期日,园林工人们休息,那时装电话的人家很少,根本通知不到人来加班护树,仓库里准备好的钢管和竹竿无用武之地。
“是的,88台风前,没有一棵树进行过加固支撑。”老施坦言。
1988年8月8日凌晨,杭城风雨大作。
交通中断了,马路边到处是被吹倒的树。早晨7点,老施从清波门的家里出来,赶去岳庙附近的杭州市园文局上班,居然只能乘船。
“白堤142棵柳树,倒了123棵,18株倾斜,只剩1棵‘光头司令’。当时这棵树被拍成大照片,还上了人民日报头版,让人看了非常心疼。”
当天,杭州市区共有62273棵树被刮倒,景区公园百年以上的古树倒了18株。
“如果10天内扶起来,树还能活。”园林工作人员说。能活,为什么不救?钱江晚报和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一同发出了“救救大树”的倡议,数万杭州市民自发参与。大家自带干粮和水壶走向大街小巷,搬树枝,浇水,扶起小苗,扶正大树。那几天,都是37℃、38℃的高温,有人中暑了,就在树荫下休息一会儿,再接着干。统计显示,超过10万人次参加了这次救树行动。4天后,杭城街头上万棵树重新站了起来。
第二年春天,园林部门发布树木“健康报告”:经过抢救,树木的成活率超过95%。
如今,应对台风,再不是那样仓促无序。
“海葵”来袭前,西湖风景名胜区共支撑古树名木406株,一般树木12745株;城区绿化部门共支撑古树名木276株,一般树木48191株,还拆除了高架挂箱1600盆。
到昨天初步统计,杭州市区共倒伏633棵,其中景区倒伏52棵,没有出现群众伤亡、房屋倒塌、设施损毁、交通阻断、积水倒灌等状况。
当年台风说来就来
打得人措手不及
从没哪次台风
像这回收到那么多预警短信
裘志伟,浙江日报资深摄影记者。
“我对1988年的‘88’台风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说起当年,裘志伟还是很感慨,“1988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也是钱江晚报成立的第二年,作为当时钱江晚报的唯一摄影记者,经历这么大的事件,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跑现场的时候热血沸腾。”
“8月7日晚上,听了整晚的风雨,第二天天刚亮就急着出门去跑现场了。一出门,街上那种情况把我震住了。我当年手里只有一只业余相机,带了十多卷胶片都拍完了,一共300多张。回头想想,如果那时有数码相机,3000张照片都能拍出来。”
当时天还飘着小雨,裘志伟披着雨披,从体育场路浙江日报社出发,到武林广场,到解百,到湖滨路,到白堤,最后从白堤绕行回到单位。“从天亮走到傍晚,一路上都是倒掉的树、电线杆,人行道那是看都看不见了,人们只能走在机动车道上。”
让裘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白堤上那些一个成年人都合抱不了的大树,几乎全倒了,“我从树梢之间钻来钻去,就好像在丛林里穿越一样。那天白堤上来了很多人,好多本地人都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凄凉的西湖。”
“我记得,积水最严重的地方是在当时艮山门的铁路桥,涵洞里都是水,好几辆大卡车在涵洞熄火了,走不了涵洞,人们都从上面的铁路桥上走,反正火车也停开了。”
那天傍晚7点多,裘老师回到单位,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让他又急出了一身汗:停电了,没法洗胶片,“还好电话是通的,我赶快打电话给在大企业的通讯员,看看有没有哪个单位自己发电又有暗房的。一圈电话打下来,当时的杭州炼油厂有内部发电机,我到那儿的暗房冲洗、放大了照片。晚上9点回到单位时,报社也开始自己发电了,我正好交了照片上版。”
另外一点,让裘老师印象深刻的是,杭州人在灾难面前体现出来的守望相助。他也提到了当年10万人上街主动救树的场景:“那场景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我觉得,这种精神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变。”
那之后再有台风来临,杭城总是会提早对树木进行支撑和加固,准备越来越充分。“一次台风刮倒那么多树的场景,估计以后是很难拍到了,这是好事情。”裘志伟感觉,这回应对“海葵”,从各级政府到普通百姓,准备得都很到位,从没哪次台风像这回收到那么多的预警短信,还有全城放假、各种抢修抢险救援人员随时待命……“老天爷要发威是谁也拦不住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把损失减小到最低。”
那次电线杆倒下的惨状
连抢修队都懵了
如今电线电缆走地下
应急车备了300辆
史文斌,杭州市电力局职工、原“阿斌抢修队”队长。
1988年,阿斌25岁,在杭州市电力局配电管理所紧急抢修班工作。
“我记得很清楚,8月7日我是休息的,结果第二天凌晨台风就到了。”阿斌说,那是他经历过的最恐怖的一场台风:“天刚蒙蒙亮,我就出了门。那个时候大风还在刮,但眼睛里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大树都倒在马路上了。”
阿斌骑着自行车往单位赶,每骑一小段就得停下来,扛着自行车跨过躺倒在地的大树。
当时的报纸这样记录台风过后的惨状——这场台风造成全市116条1万伏输电线路中有90条严重损坏;4个水厂全部断水;市区的公共交通51条线路有47条无法行驶……
阿斌说,不要说普通居民家,当时许多党政机关、医院、车站等重要场所的供电都停了,有些单位靠柴油发电机在苦苦支撑。
阿斌这一组最先去的、是环城西路。尽管沿路所见所闻已经让大家吃惊,但眼前的状况还是让这些经验丰富的抢修队员们“一下子懵了”:约两指宽的架空线断了,有的挂在半空,有的拖在地上;粗壮的电线杆要么横躺在地,要么东倒西歪,还有大树挡在马路中央。
没有其他办法,只有靠人力。先把大树砍掉移开,再十几个人合力把电线杆扶起来,最后是接上断掉的线路,并检查整条线路的故障。让阿斌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保俶路附近,一棵粗壮的大树挡在路边,抢修车开不过去,抬也抬不动,砍要砍半天,大家想了个办法,用绳子绑住树身,用汽车拉住绳子,这才勉强把大树拖到了一旁。
阿斌说,24年前的8月8日这一天,他们从早上6点多忙到了第二天凌晨3点多。困了就在单位里眯一会,天一亮继续出发,这样连轴转的日子有三五天,杭州城才慢慢全部恢复供电。
现在,阿斌已经换了岗位,没参加这次迎战“海葵”的抢修,但他也在时刻关注着同事们的工作。“我们的准备做得比较充分,防范得早,技术设备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几年前,杭城输电线已经完成了“上改下”,电线电缆走地下通道,不再惧怕风雨。
而此次电力部门的抢险预案也准备得很充分——杭州市电力局专门派人进驻无人值班的220千伏、110千伏及重要的35千伏变电所实施现场监控;同时,安排应急抢险队伍248支,2342人,移动发电车16辆,应急发电机42台、应急车300余辆,确保及时应对各类突发情况。
- 决战强台风海葵大举进犯—浙江省军民抗击海葵纪实
- 温岭:“海葵”刮倒34根电线杆 电力部门紧急抢修
- 玉环电力党员服务队全力抗击台风“海葵”
- 临安电力全力抗击“海葵”(组图)
- “海葵”来袭 兰溪市供电局迅速恢复故障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