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9日讯 身材长得过于纤细,人们常用“豆芽菜”来形容。然而,曾几何时,菜市场里的豆芽菜却长得白白胖胖、又粗又壮。这是怎么一回事?近日,有关“问题豆芽”用化学制剂生产的新闻被传得沸沸扬扬。金华市场上卖的豆芽到底安全不安全?记者调查发现,金华市食品安全整治行动展开后,市场上已经不见“问题豆芽”的踪迹了。
卖相变丑了,身价反高了
昨天早上,记者6时不到就来到市区五一路农贸市场,先转了转市场外面的直销区,没有发现卖豆芽的摊贩。在市场内的蔬菜区,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卖豆芽的摊位,摊主正从市场门口的电动三轮车上卸货,将两大塑料袋约10公斤豆芽摆放到摊位上。
摊主告诉记者,他卖的豆芽是从兰溪门市场进的,因为五一路农贸市场现在只有他一家卖豆芽,所以生意不错,但进货不容易,去晚了就没货。记者问,这些豆芽吃得放心不放心?摊主连声说“放心”,还说“现在查得紧,以前卖的那种豆芽市场上早就不见了”。摊主没有向记者透露以前那种豆芽是从哪里进的货。边上另一名摊主倒是热心地向记者介绍起两种豆芽的区别,说以前的豆芽又白又胖,现在的豆芽又细又长,有些发黄,卖相不好看。
早上6时10分,记者赶到兰溪门市场。在市场西大门门口,有两人正在清理撒落一地的豆芽碎屑,并将两只空篓放到电动三轮车上准备离开。边上过来一男子,让驾车男子停一停,说是来晚了,没买到豆芽,明天给他留一点。
记者了解到,这对夫妻是婺城区新狮街道十里牌楼村人,每天都在市场门口批发豆芽。记者问,豆芽是不是自家加工的?女的告诉记者,豆芽是他们自己加工的,是“纯的”。记者问“纯的”是什么意思?这名妇女说,就是没有添加化学品,还说他们的豆芽虽然卖相不好看,但经过检测,确是“放心豆芽”。
在兰溪门市场一楼蔬菜区,记者只看到一个摊位有豆芽卖,地上角落里放着一只泡沫箱,里面装着豆芽。见记者动手翻检,女摊主示意记者这些豆芽不卖,“已经有人预订了”。
早上6时40分,记者来到四牌楼菜场,没有发现卖豆芽的摊位。一摊贩表示,“问题豆芽”的事早有耳闻。豆芽菜难以保鲜,菜场里卖的都是本地产的,摊贩一般从定点批发商那里进货,因为这些天很难进到货,他干脆不卖豆芽了。
记者又转了转市区江南几家菜场,发现卖豆芽的摊位不多,即便有卖,摊主都说是自产自销的,一般生发豆芽7天左右时间,产量也不大,不存在添加剂或漂白粉问题。
想吃豆芽菜,有人自己发
凉拌豆芽和炒豆芽是市民夏日爱吃的一道菜。记者走访市区江南、江北的菜市场,发现销售豆芽的摊位很少,即使有销量也不大。一经营户向记者道出了个中奥秘:一是有关部门查得紧,“问题豆芽”绝了迹;二是为了吃得放心,不少家庭选择自己发豆芽。
记者从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金华市从7月15日开始食品安全百日执法大行动,确定了14项食品安全整治重点,包括豆芽生产中滥用添加剂问题,明确了整治“问题豆芽”的牵头单位和参与部门,确保其不流入市民餐桌。
据了解,不良商贩用激素、尿素催促豆芽生长,用药后豆芽不生根光长芽,变粗变长,产量大增,而且可以节省一半生长时间。为了节省成本,商贩不用自来水浸泡豆子,而是打井取地下水或用江河水直接浇灌。最后豆芽出品前,还要用漂白粉漂白。
据质监部门检测,被判不合格的“问题豆芽”中,均检出二氧化硫残留和国家禁用的非食用连二亚硫酸钠(俗称保险粉)。而在豆芽加工和销售的日常监管、检测中,并没有把上述化学制剂列为检测内容。兰溪门市场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蔬菜及副食品有农药残留、吊白块、亚硝酸盐、双氧水等含量的检测项目,市场内有专门的检测设备,但对“问题豆芽”所含的化学制剂,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检测设备检测。
不过,一些常去菜市场的市民自有一套鉴别办法。市民胡大妈说,用了化学制剂的豆芽长得快,没有根须,而且很脆,掐一下或掰断就会出水。
另外,学会自己动手制作豆芽并不费力,市场上已有专业的豆芽机卖,想吃“放心豆芽”并非难事。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