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0日讯 7月11日开始,金华市档案局开始在金华市区找寻最地道的金华话发音人。(本报《浙中城事》7月12日J3版《寻找说地道金华话的人》、7月18日J6版《29人中,只有七八人说得挺地道》)
昨天上午,金华市档案局从符合条件的报名人中,选拔出了6位能说最地道金华方言的人。他们平均年龄在72岁以上,年纪最大的85岁。
“他们说的都很准,不过作为最后的‘发音人’,还要从音质、形象等其他方面综合考虑。”金华市档案局收集保管处处长叶青说,下周,两名金华方言发音人将从这6人中选出,而这6人还会给金华话标上国际音标。
说流行金华话的他,自动退赛后又入选
“我觉得自己的金华话说得比《新闻节节棒》主持人还好。”69岁的李元显得特别自信,但是在十三进六的决赛现场,李元却突然提出要自动退赛。
“我讲的是当前流行的金华方言。而这次比赛的标准是以老派方言为主的,是上世纪30年代的发音。以这个标准衡量,我只好退赛了。”李元是土生土长的金华人,也是参赛选手中学历最高的。上世纪60年代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他在浙师大附中当了40多年语文老师。
他认为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方言的发音无所谓好坏,时代和地域的不同都会造成发音的差异。
李元的意见得到了专家的认同。“随着人口流动、时代变迁,方言也一直处在变化的过程中,承载着不同的信息。”作为此次比赛评委的浙江省档案局专家团成员,杭师大教授孙宜志认为,金华方言的流变存在几个比较明显的阶段,笼统划分,70岁以上的人说的是老派方言,60~70岁说的是中派,60岁以下说的则是新派。
“老派金华话保留了许多中古时期的发音,保存着更多古老文化印记,也承载着更多金华人的集体记忆。所以这次选拔主要是以老派金华话为标准,但也会考虑方言变迁的特点。”
最后,经过专家团讨论,李元成功入选“六人行”。
娘家夫家离得近,她成了唯一的女性方言发音人
同样讲着金华城区方言的江舜华就对自己的发音格外自信。63岁的她是这次唯一一名入选的女性“发音人”。
叶青说,选拔金华发音人以男性为主,主要是考虑女性出嫁后语言环境有变化,会干扰方言的纯正性。江舜华则是个特例,60年来,她一直生活在通济桥边的城墙之下,娘家和夫家仅一墙之隔。
江舜华起初并没有报名参加征选活动。她在电视上看到第一轮选拔的场景时,发现现场的不少选手金华话说得还没有她纯正,便打电话到档案局来询问情况,没想到被工作人员直接选入了第二轮。
江舜华觉得传承金华方言是金华人的责任,她也希望自己的儿孙还能讲一口地道的金华话。
一字一词抠发音,找出最标准的金华话
昨天的考题不同于第一轮“海选”时的方言朗读,而是要细化到重要字词的发音。
浙师大语言学教授郑骅雄针对金华方言发音特点,出了颇为独特的考题——十几对易混方言读音的辨析和普通话词汇的方言翻译:
“精”和“经”、“亲”和“清”、“曹”和“桥”、“轻”和“琴”、“消”和“烧”、“小”和“晓”、“决”和“绝”、“秋”和“抽”、“四”和“戏”,用金华话读出来,这些字发音一样吗?选手要做的,就是在发音相同的一对字后打勾。
在郑骅雄的“分类”中,“精”和“经”发音相同的,属于“新派”金华话,发音不同的,属于“老派”金华话。
除了区分发音派别,关键字词上发音错误的参赛者则被“淘汰出局”,其中不少人是被“小”字的读音给淘汰的,“‘小’应该念‘siao’,而不是现在大多数人读成的‘xiao’。”郑骅雄介绍道。
念一本语音词典,给2908个金华字注上国际音标
经过考试,6名“发言人”脱颖而出,他们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字正腔圆”地念一本有2908个字的“语音词典”,最终确认这些字词的正确发音,并注上国际音标。
这本“语音词典”囊括了天文地理、称谓亲属、服饰器具、动物植物等各个门类,还有按词性划分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昨天中午刚吃过午饭,6名准“发音人”围坐在一张圆桌上,不时会对词典里的部分字词发音进行相互补充、相互纠正,不过进度并不快,经过1个小时,大家才确认了不到60个字的读音。
每确定一个读音,杭师大教授孙宜志便用国际音标标注一个字,这使得活在老乡们嘴巴上的方言也能有“据”可查。
那么,能代表最地道金华方言的“发音人”究竟是哪两位?档案局这一次卖了一个关子,“这6个人,从发音上每个人都能当‘发音人’了,因为要录入视频,我们还要考虑上镜、音质等等其他因素,下周再公布最后的人选。”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