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63名参加竞争性选拔副处级领导干部和预备人选的考生突出重围,走到了面试的环节。为了使选拔工作更具公信力,市竞选办在面试时采用电视和网络直播的方式,市民可以通过电视和网络看到考生的现场表现;引入了20名群众评委,这中间既有“两代表一委员”,也有从社会征集的各个单位的普通工作人员。此外,面试成绩还在考生结束面试后当场公布。(8月6日《南湖晚报》)
“阳光赛场”选贤才,给能者一个展示的舞台,给贤者一个上升的通道,这是嘉兴市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迈出的可喜一步,无论是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方式,还是公开公正透明化的操作,都是值得称道和推广的。
干部选拔任用,历来是群众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能否选好人、用好人,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和“底线”。平心而论,现在由于一些地方经常冒出“最年轻厅级干部”、“最年轻市长”、“最年轻镇长”以及“晋升最快副市长”等新闻,有少数党员群众对干部的选拔,特别是年轻干部的破格提拔存有诸多猜疑。大家的猜疑主要集中在干部是否有“背景”、操作是否有“猫腻”等方面,但有关部门的答复往往只是一句苍白的“符合程序、符合政策、符合标准”。事实上,要破解这些疑虑,关键是要在选拔方式的透明化、面试考官的大众化上下功夫。
选拔干部有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一般来讲,具体的竞争环节、票决过程等按惯例都是秘而不宣的,普通群众只知道竞选结果,不知道选拔过程。因此,有些人为了达到目的,很喜欢在幕后进行“活动”。尤其是在面试上,考官大多由部委办局的上层领导和少数专家学者组成,一些考生为了博取“印象分”,千方百计打听考官名单拉关系,更有甚者直接用金钱或权力操纵面试,使本应公正的面试变成了“走过场”和一场“秀”。有些地方出现的“萝卜选拔”,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热议,正是因为如此。
这次嘉兴市选拔干部引入电视网络直播面试环节,并邀请群众当考官,将评判的尺子交给群众,通过多名群众评委参与打分和多层次的“伯乐”共同“相马”,变选拔干部由“领导说了算”为“大家说了算”,无疑是群众路线在干部工作中的直接体现,也使得干部选拔过程变得更加公开、透明、公正、可信,既有效杜绝了封闭运作、暗箱操作,也保障了群众对选人用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和监督权。如果这样的做法能一直坚持下去,相信一定能真正实现“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对实现选人用人的风清正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