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4日讯 月底8月初,温州湾湿地突然来了一群“神秘客”。
13位“神秘客”,有扁平的黑嘴巴,好似一把琵琶;白色的身躯,在水里闲庭信步。偶尔一低头,琵琶状的大嘴逮到“猎物”。嘴外面露出一条鱼尾巴。
“黑脸琵鹭!”近日,浙江野鸟会的会员吴志华和黄秦,到温州湾湿地观察水鸟,不料竟然邂逅到这些“神秘客”。
这次邂逅,意味着浙江省内第一次记录到黑脸琵鹭的度夏种群。
首次发现
度夏黑脸琵鹭种群
黑脸琵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球总量在2000只左右,是列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受胁物种。
黑脸琵鹭主要在我国东北的辽宁的近海海岛繁殖,冬季飞到中国大陆东南部沿海湿地和台湾等地越冬。以往,黑脸琵鹭在浙江的记录主要是旅鸟,仅在春秋季节迁徙时得以一见。去年冬天,温州鸟友戴美杰发现有超过40只黑脸琵鹭在灵昆岛越冬,是省内首个确认的越冬种群。
度夏种群,这还是第一次。黄秦兴奋不已,却又疑惑不解。仔细检查,13只黑脸琵鹭,全部是亚成体,好比是人类的“青少年”,并不参与繁殖。用单筒望远镜认真观察后,发现其中两只,有些异样。原来,一只背上装着卫星发射器,脚上套着蓝色脚环T48,另一只脚上则套着红色脚环E10。
辨认卫星发射器,此鸟的“身世”不断揭开。原来,这位装卫星发射器的神秘鸟友,来自台湾。2012年4月18日,它在台南四草大池被研究人员安装了卫星发射器,戴上蓝色脚环;6月初,它又飞到台湾新北市;后来,它在温州被发现。
而另外一只套着红色脚环E10的黑脸琵鹭,来自韩国。环志显示,它在2010年7月,在韩国被研究人员戴上脚环。
是什么让它们留在夏日的温州湾湿地?未来,它们是否还会稳定而长久地留在浙江度过夏天,还是最终会选择离开……
这些,对鸟类研究者们来说,都是一个个渴望破解的“谜”。
破解黑脸琵鹭之“谜”
记者了解到,此次发现黑脸琵鹭的温州湾湿地,是省内最好的水鸟栖息地之一。该处,食物充沛,人迹较少,水污染较少。大群的卷羽鹈鹕、黑嘴鸥、勺嘴鹬、白枕鹤、东方白鹳和游隼等珍稀鸟类,纷纷在温州湾湿地亮相。
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进一步破坏和开发,类似温州湾湿地的优良湿地环境,正日渐减少。温州湾湿地目前亦面临着围垦带来的威胁。
环境的破坏,威胁着黑脸琵鹭的种群。科学家们发现,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水域污染的程度日益严重以及栖息地破坏、乱捕乱猎等因素,黑脸琵鹭的分布区已大为缩小、种群数量锐减,成为濒危物种。
目前,黑脸琵鹭已作为最濒危的水禽之一,列入到国际自然资源物种保护联盟和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的濒危物种红皮书中。
现在,濒危的黑脸琵鹭,已被列为亚洲东部各国最重要的研究和保护对象。东亚地区的国家拟定了一项“保护黑脸琵鹭的联合行动计划”,中国亦是这项行动计划的成员之一。通过对黑脸琵鹭的繁殖地、迁徙停留地和越冬地加以保护,合作研究,期望彻底调查出黑脸琵鹭整个种群的分布和数量,破解黑脸琵鹭之“谜”。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