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在线08月17日讯 2012年8月15日上午,丽水市政府南门广场,一场声势浩大的“秀山丽水、养生福地”万人健步走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除市区外,其它8个县(市)相继启动万人健步走活动:一场超过两万人的体育盛会,瞬间点燃了盛夏里的激情丽水。
“全民健身日”引领下的万人健步走赋予群众体育新的内涵!
群众体育是基础。以“建身边的场地,抓身边的组织,搞身边的活动”为内涵的“三边工程”,建立了面向大众的多元体育服务体系、构筑了新时期群众体育的鲜活模式,一种全新的全民健身体系应运而生——
一座璀璨的休闲体育之城,再次亮出丽水群众体育文化的金名片!
送健康:身边的场地跃动城乡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全民健身灿如夏花。
当“群众体育之花”盛开在处州大地时,越来越多的人在运动中享受着生活的健康与快乐。
丽水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其实是有迹可循的: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是全民运动的基本保障,也是孕育这朵体育之花的“土壤”。
从2008年开始,莲都区率先启动“天天乐”文体广场建设。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多样化的健身场地和设施逐步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在市区,集休闲、娱乐,健身、集会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广场、城市小游园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好去处;依托居民住宅区、城市公共绿地配套相应的健身设施,让社区居民一出家门就能健身……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县里、乡里、村里建设群众健身广场,配套安装符合农村群众锻炼要求的体育健身器材。如缙云,不仅有了健身广场,连标准的篮球场、乒乓球台、文化大舞台也都一应俱全,有的村上还建起了灯光球场、文体活动中心等室内外活动场所。夜幕降临,广场上,婺剧的视觉盛宴夺人眼球;公园里,跑步机、太空漫步机、骑马机、扭腰器、腰背按摩器,一应俱全……
随着丽水市健身场地和体育器材在城乡的广泛覆盖,广大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不断高涨,群众体育的文化内涵不断扩大,文化体育的表现形式愈发丰富多彩,成为城乡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健身广场、标准篮球场、乒乓球台、全民健身路径……如今,在全市的大部分乡村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如一幅舒展的画卷,吸引眼球:健身广场上,阿公、阿婆像孩子般乐呵呵地在跷跷板、摇摆器等健身器材前来来回回摸一下、踩一下,小心翼翼地尝试着使用每一样新的健身器材。“这下可好了,白天,孩子们去干活了,没有人在家,我就来这里活动活动,也不怕孤单了。黄昏时分,我还可以带着孙子过来玩,真是太好了……”阿公、阿婆看着这些器材,心里乐开了花。
在此之前,全市范围内的大多数乡村,几十年来连一个真正的娱乐场所都没有。大伙闲来无事时,不是聚在一块打麻将,就是相互串门扯闲话。自从村里安装健身器材后,村民们有了一个健身娱乐的好场所,这可乐坏了他们。在标准的混凝土篮球场上,不管是清晨,还是傍晚,总能看到乐此不疲的健身人群。“篮球场以前是荒地,现在放健身器材的地方以前是垃圾堆,如今,村庄面貌可谓是焕然一新。 ”村民感叹道。
群众体育活动始于城区,深入城镇、遍布乡村,“亲民、便民、利民”的多样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基本构成。目前,市区晨晚练点已发展到120多个,覆盖面积23平方公里,每天参与锻炼的人数超过1万人。2011年,在大力宣传“天天乐”广场文体活动的基础上,“天天乐”在全市全面推广,甚至波及到百人的小山村。如今,在全市75%的乡村里,已经配备了完善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健身公园和健身广场——舒适整洁的健身场所,类型多样的健身器械,体育活动正悄悄融入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这意味着,丽水体育步入了一个崭新时代——全民健身:群众体育之魂。
种健康:身边的组织深入人心
“科学健身,全民健康”,八字口号,响彻绿谷大地。
日复一日,群众体育内涵不断延伸,而群众体育普及的最直接效果是:村村有活动,人人在运动。然而,我们要做的,不止于此。
如何科学健身,牵引出群众体育的新方向——
“有了场地,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就要有一定的组织,而这又不能完全靠自发,因此身边的组织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使健身活动更加活跃、更加规范。”丽水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何灵强调。
于是,丽水市体育局充分发挥全民健身“领头羊”作用,不断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健全组织——
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的免费教练。这个称呼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他们从事的工作已不知不觉渗入到日常生活中——广场上、公园里大妈们跳的健身秧歌,企事业单位职工做的工间操,晨晚练点的健身指导等等,都离不开他们的创编和传播。他们是群众体育工作的志愿者,是百姓身边的免费私人教练。自2008年以来,市、县体育部门定期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单项教练员培训班,仅2012年上半年,全市就完成各级各类社会指导员培训班11次、共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635人。目前,全市一、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已达到2832人。
体育协会:群众的多样化选择。从户外运动协会到体育舞蹈协会、从武术协会到航海模型协会,从围棋协会到冬泳协会……层出不穷的各类体育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处州大地,这既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全民健身活动的喜人成果,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已注册成立各类体育协会105个。协会充分发挥体育骨干、体育组织的引导作用,以点带面,鼓励老百姓参与全民健身、指导老百姓科学健身。据统计,迄今为止,市级单项体育协会17个,县级行业类、人群类、单项类体育协会、俱乐部已经发展至150余个,具有一定规模并登记在册的体育辅导站点和晨晚练点已发展到1000多个。每一个协会的成立,就是一次对群众体育全面普及、全面提升的过程。
体育创强、小康体育村:群众的健康归属地。创强小康体育村,是“送健康”到“种健康”的转变,是让科学健身真正扎根于群众生活。在全面启动的各类省级体育项目创建中,云和县首当其冲,成功创建省级体育强县,实现了零的突破,有效带动、激发了一批地方政府创强积极性。目前,丽水市成功创建47个省级体育强乡镇和街道、10个省级先进社区、2256个省级小康体育村、4个省级先进社团、2个星级职工体育俱乐部、37个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省级青少年户外营地、2个省级社区体育俱乐部、65个省级农村体育俱乐部、12个省级老年体育活动中心、1个省级中心村健身广场、3个省级中心村休闲公园。
科学健身,是口号,更是行动。
以精彩纷呈的体育项目为基础,以专业杰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指向,以层出不穷的体育协会为依托,以与时俱进的小康体育、体育强乡(镇)为归属,让群众体育组织扎根生活、深入人心,弹奏文明风尚和谐音符,齐绘处州大地全民健身蓝图。
爱运动:身边的活动绽放异彩
没有体育的城市,是一座没有活力的城市。作为体育基础的群众体育所体现的,是一座城市对于健康与发展的深层次认识,是一座城市精、气、神的体现。
然而,群众体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全民健身常态化的层面上,在拥有“身边的场地”,“身边的组织”的同时,在群众体育“全民健康”的基础上,“身边的活动”应顺势而行。在掀起全市轰轰烈烈的全民健身热潮时,打造精品项目、举办精品赛事,百姓登台唱主角,这是对群众体育活动品质的提升,是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民健身“年年有主题、月月有活动、个个有特色”,群众体育犹如一朵绽放的奇葩,植根于绿谷大地。其实,这只是丽水群众体育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缩影,让我们为之振奋的,还有很多——
高水平体育赛事如靥绽放。从全国自由式轮滑锦标赛、全国国际跳棋公开赛、全国南方业余围棋天元赛到中国航海模型运动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从省冠军、全国冠军到世界冠军,从铜牌、银牌到金牌,群众体育全然以傲人的姿态,迸发出独一无二的夺目光芒。今年8月22日,丽水市还将举办丽水迄今为止最高规格的赛事——世界自由式轮滑锦标赛,届时将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来丽参赛,大大提升丽水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美誉度。
畲族传统体育现英姿。2009年,景宁体育局组织60名健儿参加首届浙江省暨杭州市全民健身日开幕式,为全场观众献上别具一格的畲族传统体育项目操石磉、稳凳、摇锅和健身操,被国家体育总局通报表彰并授予“2009年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的荣誉,获此殊荣的县级局浙江省只有4个,景宁体育局是丽水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2012年5月,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办2012年浙江省全民健身浙南片区“种文化”——畲乡风情运动会,操石磉、龙接凤、摇锅等五项畲族传统体育项目吸引了来自6个地区52支代表队共计450余人。
百姓登台唱主角。2012年6月,在浙江省第七届农民运动会上,丽水市代表团在参加了风筝、钓鱼、舞龙、武术、田径、篮球、象棋等七大项目近100个小项的比赛中,共夺得8枚金牌、22枚银牌、10枚铜牌,并获得浙江“十一五”农村体育成就展一等奖。其中,青田县风筝协会在第七届省农运会取得6金10银2铜;丽水市钓鱼高手钱跃进参加全国钓鱼比赛,荣获“钓王”称号;莲都区在参加省首届女子体育节太极拳剑比赛获团体第一名;在第二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闭幕式上,龙泉组织25000人异地同时舞剑,创造一个新的纪录,进入上海吉尼斯纪录大全,被评为十佳吉尼斯纪录;2008年,云和县广场排舞《美丽心灵》获得了浙江省第二届排舞大赛青年组最佳活力奖及铜奖……
群众体育,绽放异彩。
“润物细无声”。在全民健身常态化的今天,观赏竞技体育项目是百姓作为间接和或然体育人口的积极途径,而参与群众体育项目则是百姓作为直接体育人口和当然体育人口的必然经历。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群里,从参与和体验中流露出最本真的热爱、最真切的感受,群体活动始终保持着一份大众文化的朴素温馨。
在未来道路上,我们给予群众体育更多的真实期待:把群体活动的开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人性化社会相协调,使其作为引导科学健身的有效载体发挥了深入人心的作用,从而真正地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
翻开丽水群众体育活动新的篇章,这崭新的一页,已在眼前!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