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2日讯 【编者按】
数月来,我们在地铁工地,以寻访者的姿态观察这座城市的变化。
镜头中扫过的土地上,正展现出一座座全新的建筑,日新月异;
但真正让我们牢记的,不是那造型各异的地铁车站进出口,也不是日见雏形的地下空间,而是奔忙中,一位位最最普通的地铁建设者。
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常挂在嘴边的是“把活干好”;没有矫揉造作,在自己亲手建起的场馆前,人人脸上写着自信与骄傲。
“你好,地铁人”,我们将这次寻访看作一次记录,记录这些地铁建设者的肖像和故事。
我们只想竭力多记录一些,再多一些。
因为,他们有很多人已经陆续离开;现在还在坚守的他们,也将在工程机械的喧嚣停止后,在杭州欢庆地铁开通时,默默汇入人流,奔向另一个地下空间。
因为他们帮我们圆了这个城市百年的梦想,我们理应记住他们!
他来杭州的时间是2006年4月,正是杭州西湖最美的时候。
6年前,他在广州地铁运营公司上班。
6年后,他为杭州地铁的从无到有,努力画着第一个句号。
在我们@的杭州地铁人中,杭州地铁运营公司副总,机电部部长张大华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他是杭州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地铁人。
对于这个总在忙碌的男人来说,如果说到希望和幸福,那么他最大的幸福就是早点看到地铁1号线准时安全的开通,给大家一个圆满的交代,包括他自己。
小到检票机大到空调,管得细才能少点遗憾
初见张大华,是在上午8点半的七堡车辆基地。他今年刚满40岁,1米7的个头,略瘦。似乎他总是在忙碌,但并不慌乱,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说起话来不急不慢,是个地道的东北人。
没等记者开口打招呼,他的第一句话便直切主题:“我们开始吧,今天我只有十五分钟时间。不好意思,事情实在太多。”
时间对于他来说,是个奢侈品。张大华说,自己的生活轨迹规律但忙碌。“我几乎每天7点半出门上班,一直要忙到晚上八九点左右才回家。临近地铁开通这段时间除了工作,几乎顾不上其他什么了。”
说到工作,张大华的话明显就多了起来。在来杭州前,他在广州地铁运营公司工作了11年,担任车务策划、信号维修、控制中心调度管理、自动售检票维修管理等。车站里大部分工作,他都熟稔得很。
大学学的是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又直接扑在了地铁上。在张大华看来,地铁的建设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就是设备安装、调试等,这其中大到车辆设备、通风空调,小到信号灯、售检票机等等,考验他的无一不是耐心和细致。
在杭州地铁建设中,他负责的就是第二阶段的工作,事无巨细都要一一过问。“简单地说,和机电设备有关的问题,部门内同事无法协调解决的我都要去协调。”
他笑着说第一条地铁建设肯定要辛苦点。“有经验的人不多,要管得细些才能少留点遗憾,等后续地铁线建设的时候,大家有经验了就会轻松些了”。
起步时,杭州地铁集团只有40多个人
张大华是杭州最早的一批专业地铁人,2006年,杭州地铁还处在前期的筹备阶段,他来了。
带着11年的地铁工作经验,还有他的家人,一起来到了杭州。“最早,地铁集团里从上到下也就40来个人,现在光我们一个部门也有40多人了。”
张大华见证了杭州地铁的从无到有,包括前期地铁设备的设计、采购,到后期的安装、调试,从零散的部件到连接出一列完整的地铁列车,他都在场。
当时刚到杭州地铁的时候,张大华感觉压力特别大。“因为地铁对于杭州来说,一切都是新的。我们这一批相对有经验的人就要担负起很多工作内容。”
加班对于张大华来说,成了家常便饭。前期,很多站点在做”热滑”试验时,张大华和很多工人在一起,一直从晚上十点多,通宵干到翌日早上七八点。“那时候在隧道里呆上十几个小时都是很正常的事,有时候一夜没合眼,实在困了,很多人站着都能睡着了。”
1号线运行后,他或许转战2号线
6年来,张大华觉得最对不住的就是家人。
“我家人对我的工作还是蛮支持的,但我亏欠他们的也不少。来杭州6年多,我们一家人去过西湖的次数一只手都数的过来,而且到现在我还没好好地逛过一次西湖。”张大华很认真地告诉记者,如果现在带他去西湖,半路把他扔在某一个景点,他还会迷路。
但张大华还是很享受现在的工作状态,因为他的梦想快孵化了:“我现在就一个想法,希望地铁能够安全、准时地开通,给大家一个交代。我们现在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奔着这个目的来的。”
等杭州地铁正式运营后,张大华有可能要投身到2号线的工作中去。他说如果中间有假期,很想和家里人好好吃顿饭,逛逛西湖。
- 杭州地铁临平到下沙不开直达线 在客运中心站换乘
- 下沙临平往返换乘在客运中心站 运营初期换乘间隔15分钟
- 杭州地铁临平到下沙不开直达线 要在客运中心站换乘
- 杭州地铁1号线交通配套:龙翔桥站不鼓励停车换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