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期,各高校都会有不少年轻人,奔向各个角落,进行短期支教,不过他们碰到不少质疑:暑期去山里支教,有学生吗?暑期支教,算是非法补课吗?
这个暑假,浙江工商大学两岸潜鹰小队走访了浙江丽水、衢州、金华、宁波、湖州、温州与广西都安等地,带回了十余支支教志愿队伍的心里话。
暑期支教,算是非法补课吗?
质疑点一:大学生暑期支教的活动经费是否由支教点或是队伍所在学校负责?接待费用是不是划到当地政府或者学校?
回答:支教点都是贫困学校,还未发现有提供经费情况。除春泥计划,当地政府不存在出资接待的情况。学校和当地有关部门会尽力配合志愿者,提供食宿帮助。如果团队属于院队的性质,其所在的学校出经费的情况确实存在。
中午在校的学生伙食问题的解决分两种情况:一种为统一交钱,伙食由食堂供应;另一种为志愿者筹集爱心款,购买烹饪食物,供学生食用。学生回家进餐情况最为普遍。故此,暑期支教并未给学校和乡里造成太大的麻烦。传统暑期支教志愿者的伙食大部分由自己提供。
质疑点二:暑期支教是否存在游玩情况?有没有志愿者单纯地和孩子拍拍照,分分礼物就返回?
回答:并未发现有拍完照、分好礼物就回去的现象。游玩情况存在,但是是可以理解的,一群大学生在长达一周或是两周的工作中,整日活动在学校内及其周边,加之山区农村空气清新,游玩活动属于正常现象。
质疑点三:学生暑期放假了,学校里怎么会有学生?
回答:学校放假之前,会询问学生对于暑期支教的意愿,学生以自愿的形式参加。实际上,生源问题在支教队伍到达支教点之前,学校就已解决,并且需要签好安全责任协议书,发布告家长书。
质疑点四:亲近的态度,良好的设备,清晰的吐字是否给山区孩子造成了心理落差,对他们造成了伤害?
回答:浙江被调查的学校领导们表示,每次暑期支教队伍离开,孩子们都很伤心。但其他方面的心理的落差并不常见。而广西的爱心人士和一位校长表示存在学生在经历支教后对在校老师的发音不满情况,肯定了物质水平造成的心理落差的说法。
不过他们也认为,针对这种情况,志愿者应该努力引导孩子们,更加向往知识,向往科技,向往城市,向往大学,更愿意为未来付出努力和热情,更愿意像志愿者一样为身边的人付出爱。
质疑点五:国家已经明文规定不允许暑假补课,暑期支教是否算是一种非法补课行为?
回答:同当地团委,教委联系,通过一些正规的流程,保证孩子们的安全,清晰划分责任问题,团委和教委对大学生的到来表示欢迎。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
吴昊毕业于江苏某高校,他曾在大三时参与过一次短暂的暑期支教:“暑期支教的主体基本都是在校大学生,对于短期支教的弊端,大家都很明白,可我们无力去做改变。”吴昊告诉记者,他是八月近中旬时才抵达支教学校的,仅仅进行了为期十多天的支教,“学生们其实也想一次支教个半年、一年的,可是碍于要上学,根本抽不出这么大块的时间。寒假的时间本就短暂,暑假虽有两个月时间,但从大城市到山村往往需费些周折,再加上为山村孩子准备各种礼物和教学资源,哪怕是短短两周的支教也要花掉前后一个月的时间。另外,暑期为学生上课时间太长,山村的学生们也未必乐意,毕竟那是放假时间。”
作为一个参加过短期支教的志愿者,吴昊深知其繁琐:“对于学生而言,短期支教的性价比很低,来回路费、给孩子准备的礼物、日常开销,可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此。是你必须得花大量的时间去做好行前准备,考虑好很多问题,比如去哪里支教、教什么学科、教多久……”
除了花上大把的金钱与时间,大学生们当然也给出了百分百的热心,但却遇上了山里人的误读。
前不久,一篇名为《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的文章在网上广为转载,“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我们都担心,这块贫瘠的土地容纳不下你公益的热心……真的,叔叔阿姨,我没有任何的恶意,我们真的不希望你们再来这里‘支教’。 ”
而对于“不希望”的原因,文章中是这样解释的:支教的、助学的,天使计划、爱心行动接踵而来,以贫穷的名义,挤进当地孩子生活……当支教的离去之后,孩子们只剩下对原来老师的不信任和瞧不起,扰乱了当地老师的教学计划,毁灭了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
每日商报 记者 张晨 通讯员 尤温豪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