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进我们镜头的朋友
项常生虽有68岁,但身体硬朗得很。
在上山路上,老项还纳闷:前段时间,村里还流传有两只“大猩猩”来过,有脚印,还拔掉花生,偷过玉米呢!难道就是猢狲捣的鬼。
到目的地靠近看,村民们才发现,原来是一只猢狲被猎人布置的“野猪夹”夹住了腿,困在树下,还有一只就坐在一边,很急地看着同伴,丝毫没有抛弃同伴的意思。
老项胆子大点,跨几步,想伸手去拧松野猪夹螺丝。
不料被困猢狲一声尖叫,边上另一只猢狲“嗖”一下,扑过来咬人,吓得老项赶忙退后。
“八成是猢狲以为我们要伤害它,在反抗呼救,硬来不行。”老项见识多,想到一个好办法。
他让几个村民在芦苇秆上挂破衣服,再用来抚摸猢狲的头,两只猢狲注意力被吸引住,光注意头上啥宝贝,没留心脚下。
老项立刻上前,三下五除二就拧松野猪夹螺丝,并顺利将野猪夹从猢狲脚上脱掉。
幸好,这只被困猢狲脚踝没有受伤,它开心地跳到树上,眼睛注视着村民,眼神里充满温和。
两只猢狲并肩走了两三米远,又停下来,坐在地上再次看着大家,之后消失在树丛中。
“它们非常聪明,通灵性的,肯定是在感谢我们救了它!”老项分析。
“猢狲”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酋猴
说来也巧,村民们在救助被困“猢狲”时,隔壁儒岙镇花木种植大户章菊妃听到消息也赶来。
她随身带有相机,马上“喀嚓、喀嚓”拍了好几张。
之后,章菊妃将照片洗出来,然后送到新昌县林业局,让林业专家帮忙找答案。
经过省、县林业专家鉴别,两只大猢狲真名叫藏酋猴(别称四川短尾猴、大青猴),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浙江是本世纪来首次被人发现。
藏酋猴很聪明,项常生说最近几天,他们在附近山地干活发现,5个猎人布置的野猪夹被扔到路边或空旷地方,估计是这些“猢狲”吃过亏,吸取教训在保护自己安全呢。
藏酋猴属体形最大猴子
历史上只在浙南分布
不知它为何跑到新昌来?
新昌县林业局公安科教导员郑伯能说,从照片上看两只藏酋猴均为成年雄性,其身后还可能有一个种群。
因为藏酋猴是一种群居动物,往往以两只成年雄猴为首,聚集二三十只甚至上百只母猴成群,并会随着群内数量增多或地域内食物减少而分群迁移。
特别是历史上,《新昌县志》(1994年版)中也无猴科动物的记载,这两只不速之客是从哪里进入新昌县,还是个未解之谜。
在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兽类专家鲍毅新教授看来,藏酋猴价值在于观赏,是我国猴类中体形最大的,其成年体重有50斤,而一般猕猴只有15-18斤重;同时藏酋猴性子也比一般猕猴凶,喜在地面活动,在崖壁缝隙、陡崖或大树上过夜,它们以多种植物的叶、芽、果、枝及竹笋为食,兼食昆虫、蛙、鸟卵等动物性食物,有时到农作物区取食。
藏酋猴是中国特有品种,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中部地区,东至浙江、福建,西到四川,北达秦岭南部,南至南岭。随着各地森林生态的破坏,目前藏酋猴的生存范围已很狭窄,在武夷山、猫儿山及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尚有一定数量,野外数量约1万只。
鲍毅新说,虽然浙江曾是藏酋猴的“老家”,但历史上只分布在丽水等浙南山区,1999年,浙江曾做过野外物种普查,当时推算藏酋猴数量约200只,之后再没有看见或发现藏酋猴记载,暂时也不知道其最新种群数量。
他认为,新昌如果真的出现藏酋猴,有可能是从浙南山区迁徙过去的,说明藏酋猴这个种群在浙江逐步兴旺起来了,是件好事。
翁金根是新昌县小将镇茅洋村马坑自然村村民,这里不通公路,非常偏僻,处于新昌、天台交接处,四周都是山。
上周二8:30,63岁的翁师傅来到自家山上准备拔花生,突然听到几声“婴儿般”叫声。
翁师傅抬头搜索发现,两只毛茸茸、半人高的大“猢狲”在花生地边树丛里(“猢狲”是新昌方言,意思是猴子),其中一只“猢狲”好像被困住了,不能动,另外一只在1米开外叫喊着。
“这么大的‘猢狲’第一次看到,会不会是保护动物呀。”翁师傅心里嘀咕着,马上打电话给好朋友项常生,让他带几个村民过来看看。
据都市快报 通讯员 俞伟波 记者 陈文龙 照片章菊妃提供
- 17.新昌县城南乡杨家山村党支部
- 新昌大佛龙井“南茶北种” 新昌茶树“远嫁”北京
- 新昌投资18亿元建设生态型温泉旅游度假区
- 张辉救溺水者不幸身亡 村民为他申请"见义勇为"
- 《新昌县食品领域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出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