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05日讯 一把绸扇子,舞动着乡村大舞台;一套管弦乐,拉响了山村的“小夜曲”;一个图书室,丰富了山里的读书郎……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之后,如今,在松阳广大农村里,18万农民饱享各种“精神大餐“。
广场舞舞动夜生活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答……”伴随着节奏明快的音乐,松阳县赤寿乡叶川头村村民徐新红带领着村里的10来个姐妹,正在练习排舞。作为村里的文艺骨干,徐新红一有空就把姐妹们组织起来练习,她说:“以前农村文化生活少,妇女们不是打麻将,就是去打牌,村里的风气一直不好,自从有了舞蹈队以后,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邻里关系也变得更加和睦。”
由乡文化站牵头,举办广场舞培训,邀请健身舞蹈老师对各村的文化员及部分健身爱好者进行培训,再由村文化员回村教授村民。如今,这种“既节约时间,又节省成本”的山区文化模式在松阳已经全面推开。
如今,一批又一批小山村里的文艺骨干在松阳脱颖而出,成为乡村文化战线的领头人。各种腰鼓队、秧歌队、戏曲队、广场舞队遍布松阳各山村,其中正式参加过县广场舞比赛的就有28个队2680余人。
该县斋坛乡整合文化资源,村村配备文化员的项目,更是获得了2011年度丽水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
山村响起了“小夜曲”
虽然拉得不怎么好,大东坝镇下宅街村器乐“老师”王美根还是在耐心地指导他的“学生”。王美根说:“组建一支乐队一直是我的心愿,现在县里给我们村免费配备了很多乐器,真是太好了。”他说,村民们学习器乐,不在乎演奏水平有多高,大家玩的就是自娱自乐。
只有小学文化的象溪镇村头村村民蓝美耀,无师自通八种乐器的弹奏;今年67岁的徐法政是新处乡新处村的多面手,既能灵活演奏唢呐、板胡、箫等“土乐器”,还能熟练演奏大提琴等“洋玩意”……
依托农村文艺人才,以农民器乐大赛为平台,松阳每个行政村都配备了一套价值数万元的管乐、弦乐器材。樟溪木偶戏、玉岩高腔等一大批具有农耕特色的精品节目不断涌现。每到夜晚,山村里总能响起那动人的“小夜曲”。
山村里的读书郎
以往农闲时,村民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麻将,而今,在象溪镇鲁峰村的农家书屋,阅读致富、栽培、育儿等书籍成了村民们的新追求。村民们三三两两,或查阅资料,或相互交流。每天,图书管理员毛凖根总会按时到场,可没想到这天村民汤君平却早早等候在那里,原来,他想借本吊瓜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书籍,期待通过学习新技术增加收成。毛凖根说:“现在村民来看书的越来越多了,暑假的时候,这里更加热闹,是孩子们的乐园!”
“农家书屋很实用!”采访中,记者听到很多村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但是村民大部分都是白天干活,晚上才有空闲时间。为方便村民借阅,斋坛村两委出钱专门请了个管理员,实行农家书屋的全天候开放,除每周两个晚上休息,其余时间都有人“站岗”。
为使农民有书读,读好书,松阳农家书屋工程从2010年开始建设,截至今年7月,共建成农家书屋401家,实现了所有行政村的全覆盖。采购和送书下乡486000册,报刊杂志6240册,音像制品7840个,培训农家书屋管理员266人次。
【记者感言】
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战略部署,就是要让基层普通老百姓,深切感受到物质生活富裕起来后,文化生活也更上一层楼。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不只是让他们去当“观众”,更重要的是创造条件,让他们广泛参与,成为文化活动的主体。
- 李志坚:天台山中国道教南宗文化周活动开幕
- 李志坚:天台山中国道教南宗文化周活动开幕
- 江东“快乐365”文化惠民 文化进驻市民生活空间
- 松阳县大学生村官加快角色转换服务新农村
- 西湖区打造“七彩舞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