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放映《一江春水向东流》前,太平洋大戏院在报纸上做的广告颇有创意,从上至下三个字:太平洋,底下是三个强悍的???,吊足观众胃口。
解放路,原太平洋电影院的老房子墙上有裂缝。记者 朱丹阳 摄
华锦荣,1993年至1998年担任太平洋电影院总经理。记者 胡聪 摄
昨天6:16,周安荣来电:解放路有一个房子塌掉了,在解放路新华书店附近,我正赶往现场。
昨天11:38,石女士来电:解放路235号附近,原来的太平洋电影院的房子塌了,外面围起警戒线。
昨天12:27,网友@小怪兽的心声ing:解放路新华书店边上,就是以前达芙妮鞋店的位置,有一座房子的外墙出现裂缝。这个建筑有几十年了,可能是昨天的雨水冲刷,今天早上裂开很大的缝隙。地址应该是解放路231号和251号这段路之间。
见习记者董吕平核实报道:解放路237号是太平洋电影院的旧址,一幢2层结构的房子,屋顶上用青砖瓦片铺设,外墙是土黄色,没有任何装饰。
远远望去,看似年代久远,从电影院正门进去,有一扇铁门,往里走,路上是石头填埋的石阶,沿着石阶走下去,便是一片荒芜的平地,这里曾经是电影院放映大厅。
电影院的正门两侧,如今变成了商铺,电影院停业后,几家商铺也没了生意,关上了卷闸门,上面写着“转让”字样,电影院正门上方,白墙上写着“太平洋文化书城”几个红色大字。
昨天7:00,太平洋电影院旧址拉起了长长的警戒线,街道的几个工作人员,一字排开站在人行道的两侧,说,“房子出现裂缝了,大家路过的时候要当心,最好改道绕行。”
抬头望望,房子屋顶的外墙上,出现裂缝的地方,大约2厘米粗。
好在房子没塌,不过人越聚越多。
78岁的陈大妈说,以前常来太平洋电影院看电影,当时她一个月工资差不多30多元,看一场电影才花4角钱。
“不过蛮可惜,2004年电影院停业了,电影院大房子都拆掉了,只剩下这幢房子,听说以后要在这里建太平洋文化中心。”
太平洋文化中心施工单位、杭州市文广集团基建办副主任王建华说,杭州人对太平洋电影院确实很有感情。“太平洋文化中心建成后,这个老字号也不会消失,我们会对电影院进行改造扩建,从原来的2000多平米增加到3000多平米,从原来的1个大厅,变成7个小厅。”
昨晚7:00,为防止房子发生坍塌,施工单位将出现裂缝的外墙推倒了。
《一江春水向东流》打响招牌
太平洋大戏院家喻户晓
秋凉的夜晚,太平洋电影院旧址杂草丛生,我望着废墟遐想,那些年,这里留下多少欢歌笑语;那些年,这里承载了多少杭州人的追影梦?
华锦荣,上世纪70年代在杭州新中国大剧院任职,1993年到1998年间担任太平洋电影院总经理,曾参与编写《杭州电影志》一书,说起太平洋电影院那段辉煌的历史,他说,就像是一卷承载着50年的电影胶片,如果一个人静静地看完,一定会感慨万千(以下为他的讲述):
太平洋电影院的前身叫“太平洋大戏院”,建于1947年,位于现在的青年路附近,当时没有具体门牌号码。
1947年12月,太平洋大戏院正式开张营业,放映的第一部电影,是影星白杨、上官云珠主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放映前,太平洋大戏院还在杭州的《东南日报》《正报》上打了广告,后来又在戏院门口挂出了电影巨幅海报,吸引了很多市民彻夜排长队买票。
《一江春水向东流》全片有三个多小时,一口气连映40天,当银幕上打出“剧终”两字时,全体观众起立,热烈鼓掌加上噼噼啪啪翻椅子的声音,场面非常热闹。
因为《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部片子,太平洋大戏院一下子打响了招牌。
1951年,太平洋大戏院改名为太平洋电影院,1个大厅,共有1500个座位。
那一年,杭州又开了两家电影院,一家是西湖电影院,另一家是新华电影院。
一箱棒冰有144支
他一天能卖35箱
上世纪60年代以后,太平洋电影院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改进办法,将原来的木板座椅改成沙发,接着又推出了杭州第一部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相当于现在的3D电影,当时场场满座,盛况空前啊。
同时,电影院将原来的宽银幕,改进为胶片为70毫米的超宽银幕。1964年,在杭州电影院中率先安装了制冷设备,夏天开放冷气——票价则比普通影院贵出5分钱。
上世纪80年代初,太平洋电影院推出了情侣专座,当时很多小年轻一起谈恋爱,吃完晚饭后,很喜欢选择在电影院看一场电影。
高档、时尚,这是当时杭州人对太平洋电影院的评价。当时杭州三家电影院——西湖、新华、太平洋,太平洋电影院上座率常常排第一。
印象最深的是1998年上映的《泰坦尼克号》,凭着这部电影,太平洋电影院票房突破百万,在省内创下纪录。
这部电影,当时票价是8角,从早上9点开始放映,到凌晨2点结束,几乎是全天候放映。
太平洋电影院一共放映了25天,票房一下突破100万元,而在此之前,太平洋电影院一年的票房也不过100多万元。
放《泰坦尼克号》时,买票的队伍最长排了300多米。我记得在电影院门口,有个卖棒冰的小摊主,一箱棒冰有144支,他一天能卖35箱,生意超级好。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慢慢衰落
杭州电影的发展,就是中国电影的缩影。
1998年以后,我从太平洋电影院换到其他单位,后来就参与编写《杭州电影志》,杭州电影的发展,大致分为5个阶段:
解放初期,杭州电影院播放的电影,主要以纪录片为主,注重内在的精神教育。
1976年到1981年之间,这是新中国电影的复苏期,这段时间杭州电影院没有引进一些新片,主要还是以经典的影片为主。
1981年到1990年,中国电影的发展期,像《小花》等电影的推出,培养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代导演。
1991年到1995年,这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期,国内市场片源不断,国外也有很多好的大片引进,杭州电影市场非常火爆。
1995年以后,电影院越来越多,市民的需求也很多,同一个时间段放不同电影,所以,新开业的电影院,流行分成一个个小厅,分别放映不同的电影。
那个时候的太平洋电影院,1500人的大厅,只有300多人在看电影,后来我们也努力过,在电影院开设了卡拉OK厅,但效果不好。
2004年,太平洋电影院停业。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曾经风光无限的太平洋电影院,在历史的年轮中停止了转动。
据都市快报 见习记者 董吕平
- 老杭州记忆中的杭丝联厂房 变成时尚的文创产业园
- 拱墅区两新党建: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几幢灰色清水砖砌建筑静静地藏在绿荫后,那便是老杭州人称“洋关”的杭州海关旧址
- “杭州吃货”请来老杭州教你辨认“儿化食谱”
- 钱塘第一井铁将军把门 老杭州叹息围住了儿时记忆
- 老杭州们和市档案馆:口述历史要从小巷老黄历讲起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