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例,昨天是钱江晚报“全民阅读周刊”出版的日子。这期阅读周刊的重点报道是《语问》,语文之问。这组报道的第一篇文章提到了《收获》的编辑、作家叶开。叶开对自己女儿所受的“标准化”语文教学深恶痛绝,走上了“对抗语文”之路。2011年,我为《教学月刊》的“教育观察”栏目撰稿,第一篇文章,就是从叶开说起的;不过后来我没怎么关注叶开,所以,我把这组文章全都读了,一是想知道叶开现在在干些什么,二是想知道语文圈子里发生了一些什么,才知道人们在微博上为一篇小学语文课文《一面五星红旗》展开争论。
网上找到这篇课文读了一遍,一个字:假。假的故事,假的感情。故事和人物关系是根据概念来组织的,通向人物内心的视角是关闭的,从而拒绝读者去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个人化的动机,避免露出破绽,使文本看上去是自足的。课文后面,教材选编者会设计出一些什么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应该怎么回答,即标准答案是什么,凡是上过语文课的人,都不难想到。在“标准化教育”中,记得住、说得出正确的答案最重要,正确的答案就是分数,就是成绩。于是,在事关利益时说“正确”的话,在私下里说想说的话,就成为普遍的处世方式。
前几天,在报纸上读到王小妮的一篇文章。从文章内容看,王小妮应该是参与了一项公益性的教育活动。王小妮组织这些农村孩子轮流登台介绍自己的家乡。王小妮被这些家乡介绍弄得心情很坏,她用了以下语句来描述她的感受:“他们的准备像任何一段电视台的地方旅游介绍”、“小公务员般的家乡展示”、“凡上来介绍的家乡,依旧是隆重的,一本正经的,美好的空泛的,没有出现他自己,他父亲母亲,他的村庄和族人”、“这样的家乡最后都不得不借助政府大楼、空荡的广场、灯光夜景来获得”。
王小妮所听到的家乡介绍,“没有出现他自己”,没有个性,是所有标准化产品的共性。
王小妮的思考并不是仅仅针对教育对象的。她最有价值的思考是对自己的反省:“整件事情,我的问题是,自己珍视的东西,想要求他们同等地珍视,忽视了他们内心里早就装有一个更需要被珍视的叫家乡的东西。”从教育对象身上看到自己,对自己保持足够的警惕、警觉,这是知识者、思考者的“资格证书”。“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语文中未经审视的思想也不是思想。语文之问,其实是为国民精神寻找出路。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