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10日讯 在平湖独山港镇运港村,有一座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运港大礼堂,是平湖市内现存最大的一座“文革”时期礼堂。由于年久失修,礼堂的状况有些不妙,屋顶大大小小上百个漏洞让人看了心慌。(南湖晚报去年6月曾作报道)
前天,一个好消息传来,运港大礼堂维修工程的招标工作已经完成,这个月中旬应该可以动工整修了。“我很高兴,这真是件好事。”运港村党支部书记倪连根对记者说。
“文革”礼堂
面临倒塌
昨天上午,倪连根带着记者再次来到大礼堂现场,他此时的心情与上一次已经大不相同。历经近半个世纪的风雨,这座大礼堂依然很有气势,只是与记者上次来看它时相比,显得更加没落了,斑驳的外墙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倪连根告诉记者,这座大礼堂建于1968年,是当时“平湖出东门最好的一家礼堂”。据介绍,这座礼堂的面积超过400平方米,门头高度超过10米,“在当时绝对算是雄伟的建筑”。
“今年台风来时,我们都很担心呢。”附近的村民对记者说,一些年长的村民还不时冒雨出来看看这墙有没有倒塌。而村干部们也把这礼堂作为监管的重点对象,时刻注意着大礼堂的动态。直到台风过去,所有人才放下了心。
三级财政出资
进行整修
运港大礼堂的命运牵动着倪连根及村民们的心。倪连根说,村里想出资进行整修,但因为大礼堂是文保点,如果要修缮的话需要文保部门的审批,所以村里也是有心而无力,只能一次次向上级政府部门提出建议。
在他们的努力下,运港大礼堂终于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平湖文保部门派专人到现场了解情况,还把运港大礼堂引入平湖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的候选名单。业内人士认为,运港大礼堂外墙有“文革”时期的诸多标语,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有保存研究的价值。
“经过主管部门的讨论与当地政府的研究,运港大礼堂被纳入整修计划。”倪连根说,修缮的资金由市、镇、村三级财政共同支付,总金额超过20万元。经过严格的招标程序,维修单位已经确定,这个月中旬应该就会动工开始维修。
将成非遗展示
分中心
站在这座大礼堂前,倪连根思绪万千,为了这座大礼堂的重生,他花费了很多精力与心血。得知礼堂要重修了,一些年长的村民很高兴,特地来到大礼堂前,再细细看一下大礼堂现在的样子,想要把它连同那些岁月深深印在记忆中。一位大爷对记者说,他们以前就在里面开会、演出,“这个礼堂有我们青春的印记,也见证了我们生活的变化。”
至于如何维修,倪连根告诉记者,“屋顶肯定是要全部拆除了,因为漏得太厉害,但维修以恢复原貌为原则,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当然,里外墙都会重新粉刷加固。”
倪连根说,照文保部门的计划,整修后的礼堂将被规划成一个平湖非遗展示的分中心。平湖博物馆相关领导也对记者说,目前确实有这个计划,可能会把杜经布等非遗项目放到那里去。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