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11日讯 嘉兴,江南的一座小城,河网密布,水系发达,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水是嘉兴的灵魂,那些流淌千年、承载着历史记忆、养育了无数生灵的河流,哺育着城市的血脉。
水也是嘉兴的痛。嘉兴地处太湖流域下游,地表水体污染严重,市境内河流的水质普遍处于四类至五类,有的甚至是劣五类,已经很难找到符合饮用水要求的水源。
对待水的态度,折射出一座城市发展理念的变迁。今年初以来,市委、市政府一再强调:“要切实增强建设‘三城一市’的使命感和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责任感,痛下决心,坚持不懈治水,坚持源头治水、科学治水、联动治水,在遏制水环境恶化趋势的基础上,以扎实有效的措施推进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怎么痛下决心?如何实现科学治水?坚持不懈治水有哪些机制保障?日前,本报记者带着上述问题,专访了嘉兴市政府副市长、市治水领导小组副组长祝亚伟。
记者:作为江南水乡的嘉兴,水的问题总是极易牵动人们的敏感神经。去年以来,浙江省地表水交界断面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嘉兴的数据不是很令人满意。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祝亚伟:原因是多方面的。嘉兴的水比较特殊,地理位置处于整个太湖流域的下游,尽管现在的考核是针对进来的水和出去的水之间的指标对比,但上游的所有矛盾最后都会体现在下游嘉兴。另外,“南排工程”的实施,让嘉兴水域原有的走向和脉络都发生了变化,这对整个城市水环境系统的影响是比较严重的。
这些年市委、市政府极其重视治水,想了很多办法,下了很多功夫。仅“十一五”期间就投入了二三百亿元,包括基层也一直在探索治水的办法,比如南湖区的“一户一册”,海盐的“一把扫帚”,海宁的“河长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嘉兴市企业工业污水也实现截污纳管,原来造成水环境不达标的主要物质高锰酸钾等工业残留物,在水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大幅度下降。但治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就像人生病一样,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水环境破坏容易,但修复起来需要时间。
记者:嘉兴的水到底差在哪里?
祝亚伟:目前,在嘉兴的地表水中,五类和劣五类水的比重占到了70%以上。可以说,形势非常严峻。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呈现“二四四”的格局:工业占20%,生活占40%,农业面源污染占40%。所以,现在我们水环境中污染物的主要因子就是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中的氨氮和总磷。
记者:你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呼吁,要治理嘉兴的水环境,必须有“非常之举”。那这次的治水大会上,会有什么样的“非常之举”?
祝亚伟:为什么治水治了这么多年,还是有那么多的问题,除了客观原因之外,我们也在反思,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在农村环境的整治中,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垃圾的收集,有责任心的会把收集起来的垃圾运走,但也有不负责任的将垃圾倒进河道,然后清理河道也有专门负责的部门,负责的就会把捞起来的垃圾运走,但也有不负责的把垃圾放在岸上。政府两笔钱发出去,但垃圾还是在原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责任不清。同样,目前涉及治水的部门就有环保、农经、水利、建设、航运等八九个,各部门职责不清,很难形成治水的合力,到头来“九龙治水”就变成“九龙戏水”。所以我们接下去要推一个“四位一体”的体制,也就是一把扫帚管到底。
在这次的治水大会上,我们将成立一个治水办。不是包办各部门的职责,而是主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政策研究,考核督查,包括推进重大项目工程管理。这就把部门和治水办职责分开,否则光一个治水办也管不好那么多的事情,同时也能形成合力治水。关于治水办人员安排的问题,不打算安排很多编制,主要是从相关部门里面抽调负责人,集中办公,一年为期,工作以水为主。
记者:要实现水环境的长效治理,还有哪些需要突破的地方?
祝亚伟:除了刚才讲到的合力治水外,下一阶段我们还提出了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和全民治水。治水是一项民生工程,如果老百姓不参与,也很难实现长效的治理,这就是一个社会氛围的问题。
对于现在嘉兴的水环境,老百姓都很关心,也很担忧,甚至有很多不满。但有时候,有些群众的思想和行为是分离的,一方面在骂政府不作为,一方面仍把垃圾往河里面倒。因此,如何让公众参与其中,在全市形成一种治水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也要强化法制意识,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通过依法治水形成一个良性的治水机制。
记者:科学治水方面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祝亚伟:所谓科学治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科学编制流域规划、运用现代技术治水、实施重大工程治水。
嘉兴水流的走向是经过几千年形成的,“南排工程”之后,河道的水流上午往东流,下午往西流。这河道就像是人体的血脉,血液倒流,必然是要形成紊乱的,嘉兴的水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对五县(市)两区的水域重新进行统一、科学的规划,显得尤为紧迫。
通过截污纳管,现代技术的运用在工业污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上面,已经发挥了作用,但生活污水的处理并不是那么简单。在农村,老百姓居住比较分散,大部分运用了一些原生态的方式进行处理。因为周围有土地,对污水有一定的消纳能力,所以农村的污水可以采取一些微动力的生态的方式进行处理。
在这次治水大会后,市委、市政府将实施一个“139”行动计划。“1”,就是建立一项制度——河长制;“3”,就是“三大行动”——河道清洁专项行动,封堵排污口专项行动,清理违章猪舍专项行动;“9”,就是“九大工程”,污水入网、城乡一体、跨区域引水等。
记者:治水不像经济指标,没法用数据说话,效果不能立竿见影,那么大家最关心的是,领导干部流动很快,这河长制是否能落到实处,能坚持多久?
祝亚伟:这一次,村级以上包括市级的河道都要建立河长制,市里面有16名党委、政府领导都将担任河长,负责一河流、一河道。这个制度的本意就是想通过领导的行为来落实责任,但真正的基础是在乡镇。嘉兴有70多个镇、街道,如果每一段河流都能做好,那么整个水环境也就能有所改善。河长制强调的就是各级领导的负责制,由上到下各自管好责任田,形成一种有效的工作机制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推动工作的落实。
很多问题的关键就是落不到实处,河长制推行之后,起码河面的漂浮物会有人管了,排污口会被堵掉。因为我们在河长制中有几句话是很明确的:河道保洁,排污口封堵,清理违章,河道疏浚,生态修复,水质改善。做到这几个方面,相信嘉兴的水环境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河长制推行后,乡镇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样的考核在嘉兴史无前例,但是我相信,这也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理念的转变,工作思路的转变,更多地去关注老百姓的问题,更多地关注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只追求GDP。此外,明年还考虑推行“双长制”,除了河长制之外,再加一个“片长制”。因为问题在水里,根子却是在岸上。
记者:水和空气一样,是生存的必需品,嘉兴老百姓也很关心饮用水安全的问题。
祝亚伟:是的,我们大家同饮一江水。饮用水的安全也是市委、市政府重点关注并努力确保的。嘉兴是唯一一个从运河取水的地市,为保障饮用水的安全,我们坚持治引并举。首先立足于自己治水,把水环境治理好,让老百姓喝上安全的水,同时也不放弃引水。
在嘉兴治水的重点工作中,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就是其中一项,此外还包括改善水体的质量、确保嘉兴的可持续发展等。现阶段如果解决不好水的问题,对于嘉兴经济社会的发展都会是一个很大的制约。
为此我们将实行治水“三部曲”:让水“清”起来,减少水中的污染物;让水“流”起来,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流水不腐”;再就是让水“活”起来,有自我修复的能力。这是治水的三个阶段,但对于嘉兴而言,这三个步骤是共同进行,相互交融的。
记者: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什么引起的?针对这块内容有些什么“非常之举”?
祝亚伟:去年嘉兴生猪饲养出栏量超过750万头,生猪养殖污染给嘉兴水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养不养猪涉及老百姓切身的利益,所以这个问题并不仅仅是养与不养这么简单。养,该怎么兼顾水环境的保护;不养,该怎么说服老百姓,并保证老百姓的收益。所以要做好这项工作,关键的一点就要摸清楚,在嘉兴,究竟是谁在养猪,又有多少人靠养猪维持生计,若不让他养猪,能否给他提供新的门路赚钱。
同时,我们还要着力从法律的途径解决好“过路猪”的问题。比如:在区域内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现有的法律是允许的。在这次下发的文件中就明确写道:在主要河流200米以内,设立禁养区。因为在200米以内不养猪的话,养殖的污水就没有办法排到河道里,就是控制沼液直排。
然而,问题的症结是,法律是允许的,但是划下去之后,老百姓不一定能够理解和接受。每亩土地生态消纳的量是有限的,超过了那个承受量,必然造成环境的破坏,这种破坏是会断了子孙后代的路,这就是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一个关系。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我们要尽量多地听取老百姓的意见,跟他们多交流、多沟通,希望他们能转变观念,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否则我们的工作就会是无用功。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