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小晨曦只能独自在家里玩耍。记者 王鹏 摄
种女士展示孩子的康复合格证书。
浙江在线09月12日讯 8岁的孩子本该坐在课堂,接受国家义务制教育了。可是对已满8周岁的山东男孩小晨曦来说,上学似乎成了一个遥不可攀的梦。小晨曦从小因病导致听力障碍,不过通过5年的康复训练,今年6月他经康复评估,获得了合格证书,无奈却错过了小学报名时间。为了送孩子上学,孩子母亲种女士奔波了两个多月,至今仍一筹莫展……
一场大病,孩子的世界没了声音
昨天下午3点,小晨曦安静地坐在黄鹂新村的出租房门口,抬头看着过往行人,神情黯然,一言不发。种女士一家来自山东滕州农村,6年前来宁波打工,目前暂住在江东黄鹂新村。
种女士说,小晨曦8个月大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成了她一家挥之不去的梦魇。“当时,他突然腹泻不止,在医院抢救了三天两夜,才从鬼门关上被拉了回来。”
孩子一岁半时,种女士慢慢觉察到了晨曦的异样:“别的孩子都会哭会笑,而他却只是呆呆地看着我,不管怎么逗都没有反应……”
后来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晨曦的听觉有严重损伤,借助助听器也只有常人听力的三分之一。
她这才恍然大悟,并陷入了深深的痛苦。
边打工边送孩子康复训练
6年前,种女士的表哥在江东东柳菜市场做鸡蛋批发生意,种女士便和丈夫带着两岁的晨曦来到宁波投靠。她给表哥打杂,丈夫给超市送货,夫妇俩一边打工,一边送孩子去做康复训练。
当时晨曦的身体情况相当不好,患有过敏性哮喘,每个星期都要去妇儿医院打一次点滴。而孩子上康复中心,一年培训费就要好几万元,一个助听器就要3万多元。
“我们打工本来就挣不到什么钱,几乎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头三年我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种女士回忆时陷入了痛苦中。
后来,她租了间小店面做鸡蛋零售。她总是在5点起床,然后去市场做生意,7点再赶回家接孩子去康复中心……
周六和周日是她最难熬的时间。生意必须要做,不然连孩子的康复费都交不起。“我只得咬着牙把孩子锁在出租屋内,饿了,他就去冰箱拿些吃的,无聊了就看看电视……”
这样的生活让种女士总是提心吊胆。
拿到合格证却无学可上
“老让孩子一个人待着,时间久了容易得自闭症……”老师的一句话,让种女士夫妇更是不安,这更坚定了她要送孩子上学的决心。
今年5月,各个小学都开始了新一轮的招生,可等到6月晨曦终于拿到他梦寐以求的合格证书后,这些小学的报名期限都已过了。
种女士说,这张合格证,不仅是他们6年的全部心血,更是孩子艰辛努力的见证。
这6年,小晨曦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他学得非常认真。
刚开始喊不出“妈妈”,他会按住鼻子;喊不出“爸爸”,他就挤压自己的脖子,强迫自己发出声来……
他把“想”字,喊得很响很长
记者尝试着和小晨曦交谈。他借助助听器听力基本上没有问题了,只是说话稍微有一些慢,交流还算顺畅。问他想不想上学,他把“想”字喊得很响、很长。
这两个多月来,种女士找过各所学校、联系过教育局,还去过私立学校。但是,公立学校不是错过了报名时间,名额已满,就是担心孩子上学不便,委婉拒绝。而私立学校,一年三四万元的学费又令她实在无力承担。
“我也做过最坏的打算,把晨曦送到宁波聋哑学校去,可是一想到让他和一群不会说话的孩子待在一起,之前康复的心血就全白费了……”说到这里,种女士流出了眼泪。
“我的晨曦的确和别的孩子不同,可我只想让他像个正常的孩子一样能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