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9月12日电 面对国际市场萎缩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少被称为“草根企业”的浙江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困境。然而,也有许多“草根企业”顽强存活并得到发展壮大,经受住了市场竞争的考验。
“凉意”阵阵:企业陷入微利、微亏困境
“从来没有这样艰难过,要么拿不到单子,要么拿了单子不敢做,整个园区开工率也就百分之六七十。”从事印染处理的浙江海宁中龙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戚张生说。
记者近日到位于浙江海宁的纺织园区采访,看到这个全国著名的纺织生产加工销售基地略显萧条,遭受经济下行冲击的迹象明显。
与2008年时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速冻式死亡”不同,今年以来,民营企业受内外两方面影响明显,多方因素正在挤压企业利润,使其陷入“缓冻”困境之中。
不少中小企业主普遍反映,钱难找、盈利难、形势不明。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研究室主任周冠鑫说,现在中小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一方面缺乏好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很多项目发展前景不明朗。
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高乙梁告诉记者,一些民营企业反映,企业处于微利、微亏状态。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具有真正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多,利润较薄,而生产要素成本、财务成本持续上涨。
面临困境的不仅是纺织、机电等传统行业,还有被誉为“朝阳产业”的太阳能光伏产业。过度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让浙江的不少光伏企业举步维艰。美国5月宣布新一轮对华光伏电池及组件的反倾销税初裁,使其雪上加霜。
科技创新:绝处逢生的利器
在绍兴县,浙江新乐纺织化纤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明煜这些天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刚刚确定了今年的男装衬衫流行色,设计师们正忙着设计秋冬系列。
尽管纺织行业被称为“夕阳产业”,但新乐公司做出了自有品牌,企业每年有20%的新材料面市,每年创新花色、图案3000多种。尽管整体环境不好,但企业产能仍能开动80%左右。
“经济环境对我们来说基本没有影响,关键是我们重视人才培养和研发,掌握了市场话语权。我们的新产品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核武器’。”王明煜说。
这家公司去年总销售达9亿元,利润在15%以上,远高于行业平均利润水平。
相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时一些民营企业的迷茫,如今的市场下行只是加剧了优胜劣淘,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依据“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新品开发,赢得了发展空间,有的甚至发展成为行业的“排头兵”。
在宁波沁园集团的“水处理技术博物馆”,满眼的专利技术让记者见识了创新的力量。从100元一台的普通饮水机,到700多万元一套的水处理设备,再到亲水膜应用技术、无热胆饮水机……沁园手握300多项专利技术,成了国内水家电市场的巨人,在“水里捞出了大钱”。
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才是有效的创新。作为行业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沁园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漩涡中,创下了全年利润增长100%的奇迹。如今,利用科技创新这个支点,企业更是“撬”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沁园集团董事长叶建荣对记者说,“木桶理论”有个短板效应,但是办企业却要讲“长板效应”,可以不搞多元化,只要有一方面做得好,照样可以获得发展空间。
转变方式:长远发展的“稳定器”
以轻纺著称的浙江绍兴县,一直面临高污染、高能耗的问题。为此,绍兴县政府出台了“综合排名奖惩机制”,将企业单位用地、单位排污、单位用电三个数据相加算出平均数进行排名,排名靠前的企业在税收、用电方面予以保证,排名靠后的让其自然淘汰。
“这是对过去‘以亩产论英雄’理念的深化。”绍兴县常务副县长孙君说。
慈溪市委书记徐华江回顾这几年的发展历程说,2008年以来实体经济遭受冲击,急功近利的风气盛行,房产投机、资本运作影响了一批企业家。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今后应进一步引导企业走科学发展、转变方式的道路。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温州金属打火机行业零售市场萎缩60%,企业数量从2008年初的500多家缩减到现在的117家,企业销售额降低了50%以上。
温州烟具协会会长、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说,企业要摆脱困境,只能靠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地做好全行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政府更致力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着力打破“玻璃门”现象,为民间投资松绑减负,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中国中小企业促进会副会长周德文认为,危机可以倒逼企业加快产业调整,回归实业。虽然一些企业会伤元气,但也有可能在危机中脱胎换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