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一号线10月底左右试营运时,31个站点中15个站的公共艺术设计也将同步亮相,向市民们展示杭州的深厚文化底蕴。
这些艺术设计由中国美院的教授和艺术家们操刀,作为重头戏的武林广场站公共艺术方案《阳光·葵园》文化墙,目前已接近完成。昨天,记者来到《阳光·葵园》制作现场,直击作品创作者、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创作过程,为读者带来地铁公共艺术方案背后故事。
《阳光·葵园》揭开面纱
武林广场的主题设定为“葵花”,是因为武林广场以前叫红太阳广场,而葵花又被称为向阳花。满壁气势磅礴、热烈绽放的向阳花,暗合着“红太阳”的历史,意喻历史文脉和时代精神的融合。
铜腐蚀雕塑主题文化墙《阳光·葵园》,“春、夏、秋”主题墙均已完成,目前在创作“冬”,也进入收尾阶段。
昨天下午记者走进创作场地杭州某铜塑厂的厂房时,一眼就被斜靠在北墙上的十五六块巨型铜版所震撼,它们每块高4米,宽1米,拼合在一起就是《阳光·葵园》的“冬”主题墙的雏形。
在这幅接近完成的巨作上,向日葵的根系、茎杆、枝叶、花盘,通过蚀的深浅和喷漆的明暗完美地刻画。近看,脉络清晰、繁而不乱,远望,层次分明、气势磅礴。
创作历时近半年
厂房西南侧的一间小房子内,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教授戴着口罩,一手持喷枪,一手持打好图案的卡纸,在一块铜版四周不断踱步。
许江神色严峻,看到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拿起喷枪,隔着卡纸上轻轻一喷,铜板上立刻着上精美图案。
许江的助手告诉记者,《阳光·葵园》的方案敲定后,创作组大约7月初进场开始创作,许江作为方案主创者,几乎天天到场,亲自参与每个制作环节,随时修改调整方案,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
《阳光·葵园》创作过程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方案的制定、实景拍摄、样图制作、铜版腐蚀、喷绘、打磨、烘烤等几十个环节。其中喷绘、打磨两个环节要反复做上5遍。
昨天进行最后一轮的喷绘、打磨工序,许江对16块铜版逐一进行“画龙点睛”,再喷上防腐蚀的清漆,烤干之后,作品就完成了,接下去就是运到地铁站内安装了。
许江的助手说,安装时,“春”、“夏”、“秋”、“冬”的排列顺序目前制定了两套方案,有待最后确定。
每日商报 记者 汪琦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