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峥俜拄着拐杖上渔船调解纠纷。
浙江在线10月24日讯 他拄着拐杖慢慢挪出家门来到小院,那里停着一辆小三轮车。他把包和双拐放进车斗,弯下腰,吃力地把右腿抬起来,移过车杠,蹬着三轮车朝虾峙法庭方向驶去……
他在海岛法庭扎根了28年,尽管在其中的16年里他拄着拐杖,但从没想过放下手中的法槌,他就是虾峙法庭的“拐杖法官”周峥俜。
56岁的老周踩着三轮车经过虾峙岛上的街道小巷,熟悉他的人都会笑着和他打招呼。今年5月,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他“浙江省优秀法官”荣誉称号,并记一等功。
两人撑起小岛法庭,成为法制启蒙者
虾峙镇位于舟山群岛南部,全镇由83个岛屿组成,又称“百岛渔镇”。从渔港小城沈家门渡海到虾峙岛,现在也只有三班轮渡,而且受天气影响比较大,去虾峙法庭要走约一个半小时的水路。我们去虾峙正好碰上渡船晚点,在渡口多等了近一个小时。
目前环虾峙岛的公路仍只有一条,很少看到私家车。上岛后坐车半小时,穿过岛上惟一一条百米左右的商贸街,就可以看到一幢带有国徽标志的白色小楼和虾峙法庭门牌。
在二楼办公室,我们见到了周法官。他起身招呼时,双手用力撑着办公桌,身体有些打颤,在他坐椅的背后靠墙位置,放着两根拐杖,同事们都叫他“老周伯”。
老周早年当过兵,退伍后在乡镇工作,还当上了副乡长。后来正好赶上法院选调,他被选中,经过三个月的法律培训后,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1985年,28岁周峥俜受派组建虾峙法庭并出任第一任庭长时,条件十分艰苦。说是法庭,其实是借用简易招待所的两间房子,一间办公另一间作寝室。每天要自己去井里挑水,做饭。遇到旱天,要在井口等半个小时才能打到一桶水。
最开始,法庭只有老周和一名书记员。法庭组建初期案多人少,周峥俜习惯把法庭当家,早上不到上班时间就起床,开始起草法律文书或做庭审准备,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
当时正值小岛上造房热,渔民为地基等打架的事不少,他俩就成了法制110,送达法律文书,调查取证。“出门办案不要说没有汽车,连自行车都没有,翻山越岭,走街串巷,全凭一双脚。”走马塘、大双山、小双山、湖泥、东白莲、西白莲……他们的足迹遍布小岛的角角落落。
早在1990年,周峥俜全年办结各类民事、经济案件110件,成为舟山全市法官中办案超百件的第一人。
常年奔波办案,积劳成疾致残
周峥俜的妻子乐松琴是湖泥乡的会计,在另外一个小岛上,他每周回去一次,夫妻长期分居两地。这种生活一过就是16年,直到2001年乡镇拆并,周峥俜与妻子才结束了“牛郎织女”般的生活,但这时病魔缠上了周峥俜。
岛上风大湿气重,在与妻子团聚的前几年,周峥俜患上了严重的痛风,每当发作,脚板肿得像馒头一样,从那时起,老周就穿不了皮鞋,妻子为他织了10多年的布鞋。同事们都劝他到大医院看看,他总说法庭案多人少,自己是办案主力,放不下手头这么多案件,只是在虾峙镇卫生院简单治疗。
由于镇卫生院医疗水平落后,长期使用激素打封闭,这在他的身体里埋下了严重隐患。同事还记得,1997年4月,因为一起渔船租赁纠纷要远赴安徽强制执行。出行前,周峥俜已感到双腿股骨胀痛,但他仍撑着坚持。连日的奔波劳累,使他一回来就倒下了。后被大医院诊断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这一天,离他四十周岁还差8个月。
因病情严重,周峥俜到上海做了股骨头置换手术。医生说需要休息9个月,并告诫他千万不能走路,要静养。休息了4个多月后,他开始待不住了,坚持到法庭办案,仅仅过了一个星期,他就被人抬回来了,因为他的腿病又发作了。
1998年1月下旬,去医院复查,医生再次告诫周峥俜千万不能走路。经过休养,1998年6月8日,终于可以正式到法庭上班了。但是,他从此要拄着拐杖上班了,成了“拐杖法官”。其实,考虑到老周的病情,上级曾多次安排让老周离开海岛到区法院机关轻闲岗位工作,但每次双向选择时,他都选择留在虾峙。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