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和县崇头镇下垟村82岁老人季正洪干完农活,悠哉自得。夏丹 摄
浙江在线10月30日讯 碧云天,绿竹林,黄稻田,云和梯田的秋色很多彩。晨起的一场雨,让梯田的空气更润了,色泽更亮了。
大清早,云和县崇头镇下垟村就闹开了,喜获丰收的梯田农家,头一次办起“尝新节”。山上梯田里,农民们祭谷神、犒赏耕牛、唱山歌,喜庆的声音在山中回荡。山下农家,打起了麻糍,包起了粽子,米香四溢。
城里来的客人,让原本安静的梯田,变得五颜六色又热闹非凡。城里的娃娃们,格外兴奋,学着农民伯伯,有模有样地敲打稻谷,一张张小脸蛋热得红扑扑。一些长在农村,在城里定居的大人,还组织起一场割稻谷比赛,有60岁老者,也有30岁的年轻人,挥舞着镰刀,比谁割得多、割得快。
庆丰收,但也不忘勤劳动。82岁的季正洪和他42岁的儿子季云高,还在地里抢收。黑色上衣、蓝布裤、解放鞋,季正洪一副地道的农民打扮。儿子季云高大清早刚从县城赶回来,帮父亲收割2亩多稻谷。
不一会儿,半亩稻子已割完。季正洪拿出老烟杆,悠闲地抽了起来。季云高用简易打谷机辗着谷子,在他脚下,金黄的谷子,铺了一地。老人盯着谷子出神。
季云高在县城做泥水工,爱人在玩具厂做木玩,夫妻俩一个月两三千元的收入,有一个正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说起女儿,季云高满是汗水的脸上有了一丝喜色。
“我这个女儿念书不错,学校老师都这么说的。”他十多岁就离开老家,外出宁波、上海等地打工。因为女儿念书,回到云和县城。“这样也好,方便照看父亲。”无论多忙,他每周都回家看父亲。
在农村,季家父子的生活不算富裕。不过季正洪乌红的脸上透着一丝满意,他看着儿子、谷子,显得很满足。聪明的小孙女,更让他内心踏实。就像这山区蓝蓝的天,老人的幸福很纯净。
收完新谷,父子俩开始装袋。一个白色蛇皮袋,100来斤谷子,季正高帮着父亲扛上肩,老人背着谷子就下山了。季正高在地里收拾了一会,一根扁担挑着两箩筐,不下160斤的担子压在肩上,健步如飞。
他们的背影,在金黄色的稻田里,越来越小,最后缩成一个黑点。目送季家父子离去,我们站在梯田里久久不愿挪步。此时,山下的村庄已炊烟袅袅。俯看村庄,黛瓦下,黄泥墙边,一串串红色灯笼很夺目。在梯田农家,挂着红色灯笼,这是一户户的农家乐。叶朝友家正是其中之一。
为了招呼城里来的客人,从早上8时起,叶朝友一家就忙开了。老叶洗着田螺,老伴在土灶上煮米饭,掌勺的大儿子切着猪肉,在县城工作的大儿媳、小儿子也早早赶回家来,帮着抹桌擦地,4岁的小孙女也不闲着,看到来客人就甜甜一笑,萌翻了。
5年前,云和梯田景区刚开发,叶朝友家就开起了农家乐,取名“梯田人家”。当时游客不多,基本没生意,一年左右就关门了。前年正月,梯田人家重新开业。这一次,他们有了收获。一年收入十几万元,在农村,有这个收入,生活就滋润了。
站在他家门口,能看见不远处的菜地,绿油油的,那都是叶朝友的心血。不同时节,他会种上应时蔬菜。城里人喜欢梯田里的稻米,去年家里5亩田,产了4000斤稻子,不够吃。今年,他又租来7亩田,一共12亩水稻,收了9000来斤稻米。今年肯定够吃了,他想。
他印象中,从前的日子很苦涩。那个时候,夫妻俩在家养一两头猪,一年的收入就指着这个。3个子女都在外找生路,自己顾自己。现在,大儿子在家做农家乐。小儿子在县城买了房,安了家。平日里在县城做泥瓦匠,周末回家帮忙。小女儿嫁在县城,女婿开了一家酒店,生意很好。全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现在,老叶也学城里人养花。他在屋门口摆上了两盆山茶花,“2月份,你再来,开得红红火火,看着高兴啊”。
谁说农村的记忆是苦涩的?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生机,这是一种满怀希望的、五彩的幸福。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